1 / 2
文档名称:

人大经济学院指出创新并非一味脱离规则野蛮生长doc.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大经济学院指出创新并非一味脱离规则野蛮生长doc.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8/9/2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大经济学院指出创新并非一味脱离规则野蛮生长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大经济学院指出创新并非一味脱离规则野蛮生长
在看到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创新可能让社会付出的代价。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创造性毁灭”。为防范创新的负面后果,应有针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的测试数据报告,不仅包括性能、安全、风险,还要包括社会责任。
作为经济学大师级人物的约瑟夫·熊彼特是公认研究创新的第一人。在他看来,创新才是理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总体上熊彼特对创新是赞赏的,在人们通常的看法里,创新也是个高大上词汇,从没有想过创新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幸好熊彼特很清醒,在看到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创新可能让社会付出的代价。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创造性毁灭”。创新是创造出新事物,但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并不等于说是个完美无瑕的愉悦过程,恰恰相反,新事物的出现是个毁灭旧事物的过程,这会带来阵痛,甚至代价高昂。
什么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创新?一些人不由得脱口而出,当然是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下。这话听起来蛮有哲理。既然是创新,当然需要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约束。假如你非得画个圈,限定个范围,那叫命题作文。于是按照这种说法,创新活动如同大自然中植物的种子随风自由飘散,落地生根,开花发芽。有些种子飘落在贫瘠的土地,甚至没有泥土,自然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而另一些幸运的种子则寻找到肥沃的土壤, 得以茁壮成长。所以创新从个人来说,似乎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但从社会来说,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往哪个方向创新?创新出个什么样的新玩意?很难预计。所以创新无法规划。你看历史上创新最为频繁的时期都是弱干预的时代。当然,不排除通过举国之力在某些领域做出巨大创新。但这不代表一个社会的创新力。只有在不同部门都能持续创新时,才能说这个社会具有创新活力。
读到这,读者也许有了一个初步印象,那就是创新不该受到管束。如果真以为我这么想, 那就比窦娥还冤了。通常创新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体的兴趣爱好,比如早期很多创造发明都是个人自发行为;二是个人或组织为了某种利益而创新。当创新带动了产业发展,从而兴起大规模工业化时,第二个动机就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即便个人从事创新活动,出于某种兴趣,也难以摆脱利益的渗透。企业通过提供资助、直接雇佣、购买创新产品和技术等方式,统统把创新收入囊中。从而在大规模工业化时代,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或依托企业完成,而不像早期兴趣占很大成分。当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利益自然也就成了创新的主要动力。于是创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困境,比如可能会提高垄断势力;比如可能会导致知识碎片化,演变成反公地悲剧等等。而创新的这些后果,都可视为对社会可能的损失。
利益动机的渗入对创新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有利益驱动,人们愿意花精力、物力和财力去从事创新,但也因为利益驱动,创新可能会演变成损人利己的绝妙手段。这个时候,如果还相信创新可在无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展开,就有点自欺欺人了。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某企业在互联网框架下开发出某种可让一个参与人匿名交易的软件,这会意味着什么?从效果上看,匿名交易可大大刺激人们的参与度,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参与?假如换成实名,为何参与度会下降?道理很简单,匿名条件下更容易做坏事。从经济学角度看,匿名交易就是人为创造出了一个完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场内交易者不知道匿名交易者的情况,而匿名交易者可以了解场内交易者的情况。结果匿名交易者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