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浣溪沙》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赏析《浣溪沙》
1、作者
李璟,史称南唐中主,他即位之初,国势尚且兴旺,但随着北周的兴起,南唐受到强邻的威胁,国势日下。南唐保大(李璟年号)十四、十五年,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迫使李璟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此时的南唐,已经内外交困,李璟身当乱世,忧心时局,自己有心兴国但无力回天,在作品中情思婉转,表现出无限的沉哀。
这样的悲哀与屈原写作《离骚》时的心境颇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整体上流露出浓重的《骚》心。
2、对照注释自读,质疑问难。
3、概括上下阙大意:
这是一首悲秋词。
上阙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出愁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缘景入情,荷花香销,翠叶残败,此时已是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于是“愁起绿波间”——如此的破败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九歌•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者相较,前者悲苦,后者缠绵。《人间词话》评此二句云:“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还与韶光共憔悴”,菡萏香销,曾经生活在韶光中,如今却与韶光共憔悴(青春不在人憔悴),直至“不堪看”的境地(不堪去看荷花的凋零)。
下阕转而怀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诗人因怀人而入梦,因细雨而梦醒之后,在小楼上响起笙声,细细追索梦境(直到笙曲吹尽,玉笙不暖,无法再吹),缠绵的思绪,不写愁而愁思显现。一个“寒”字,显示了秋夜的清冷,玉笙中流露的凄楚之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而又含蓄的意境。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泪太多,恨太深,只好默默地倚栏而望,而内心翻腾澎湃的思绪,则可以想见。
4、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并说明理由。
提示:“残”——荷残秋残青春残,梦残曲残情更残。
三、自读《乌夜啼》
1、说说你所了解的李煜。
补注:
①李煜的创作以南唐亡国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艳情和闲愁,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国恨,风格沉郁凄怆。这首词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被俘后所写。
②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对照注释自读、思考:
(1)这首词和《虞美人》一样,抒发的是离愁别恨。说说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结合“积累与运用”2谈谈“无奈”和“自是”在上下阙中的作用。
3、讨论、小结:
这首词的布局很新颖,既不是直叙某事,也不是通篇议论,而是比喻夹着议论,将林花、寒雨、风、胭脂泪、人生、水六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连缀起来,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有景有情,如泣如诉,把一个丧失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是写景,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太匆匆”是议论,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实际上暗指以前的宫廷享乐生活的短暂,好景不长,因此说“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回天的感怆。“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