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精益技术支撑体系在制造层面.pptx

格式:pptx   大小:138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益技术支撑体系在制造层面.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8/9/23 文件大小:1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益技术支撑体系在制造层面.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适应需求量变化的物料管理
物料存储的管理与控制
管理原则
杜绝过量生产
消减库存
消除不必要在库
物料的合理储备
实施对策
实施对策
重点项目
降低物流成本
供应及时、不断货
重点项目
物料存储量的设定
实施目的
杜绝过量生产的实施对策
——“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
后工序


前工序
看板运作的基本原理
信息流物料流
工序1
工序3
工序n
原材料输入
客户
输出
成品
计划部门
适应需求量变化的生产数量管理
一、决定在制品存储量的因素:
1、零件的最低订货量: 计算公式: S=A×P+I
A—某零件的每日耗用量 P—单位批量的生产周期
I—零件的安全储备量
①零件的每日耗用量A: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均衡生产的要求而
确定的零部件标准日耗用量。
②单位零件的生产周期:单位生产批量所耗用时间
③零件的安全储备量I:为了应付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
(如:临时定单、设备故障、质量异常等)设置的安全库存量。
自制零部件的管理与控制
2、在制品最高储备量=单位生产批量+安全库存量
(工件的加工批量(Q):设定的单位一次加工规模)
3、加工批量与最低订货点的数量关系:加工批量Q≥
最低订货点S
说明:加工批量不是可任意减小的,必须通过缩短生产周期P和
减少安全库存量I的方式,降低最低订货点S,方可减少
加工批量Q,使在制品库存量保持在最低水平。
二、加工方式变化对在制品量的影响
举例说明:设某种零件的每日耗用量A为定数
阶段
日用量
A(件)
生产周期
P(天)
A×P
安全库存
I(件)
订货点
A×P+I
生产批量
Q(件)
最大库存
Q+I
1
50
4
200
100
300
500
600
2
50
3
150
100
250
500
600
3
50
2
100
100
200
400
500
4
50
1
50
50
100
300
350
5
50

25
0
25
100
100
三、决定在制品存储量各因素的设定基准:
1、日均需求(消耗)量的设定:
设定为后工序向前工序提出的平均日需求量。
日均极限供货量:产品生产流程各工序中
生产能力(批量生产周期含换产时间)最低的
工序,在满负荷条件下的日均生产能力作为日
均需求(消耗)极限量。
注:日均极限供货量≥日均需求(消耗)量
2、单位生产批量的设定基准:
(1)经验曲线的认识:生产批量与成本的关系
生产批量规模
成本
经济曲线
(2)经济批量的认识:
总费用
库存费用
生产准备费用
生产批量
费用
(3)、工件的单位加工批量
设定原则:精益生产的指导理念是追求通过改善换
产作业缩短换产时间,在换产费用不变
的条件下增加换产次数,降低生产批量。
Q=(每日零件需求量) ÷(每日换产次数)
每日工作时间×10%
换产时间
某种产品日生产量
该生产线日产量
每日换产次数=
×
注:零件的加工批量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的换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