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些再见是再也不见
大学时,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包括睡觉,我都会戴着耳机听音乐。什么音乐我都听,欧美的、日韩的、内地的,没有狂热的喜好,只是喜欢听各种歌手的专辑。
我大致算了算,每天要听两三盒卡带或CD,大学4年大概听了不下2000张专辑吧。
有人问我:“正版的卡带要将近10元,盗版的卡带和CD也不低于5元,即使全是盗版,2000张专辑也需要1万元钱,十几年前你怎么会那么有钱?”
其实并不是我有钱,而是因为有一个人一直在帮我。
她的名字,不知道是后来我忘记了,还是我根本就没有问过。
【半价CD的初识】
那家音像店是学校商业街入口的第一家店,她是店主从老家聘请过来的店员。她长得不算好看,门牙特别大,微微地凸起来,很像莫文蔚在《食神》里的造型。
每天放学我都会去音像店转一转,永远在最里面的角落里翻弄那些落满灰尘的专辑。
一天、两天……我发现那个角落除了自己再无他人光顾,索性每次就挑上个把小时,拿餐巾纸擦擦封面,看看文案,把自己感兴趣的放在一边,把这儿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地盘。很长一段时间,偌大的音像店里只有她和我。她坐在店门口的柜台边,我坐在最里面的角落里,店内放着刚到的音乐,时不时有学生跑进来尖叫着要买某某偶像的最新专辑,这时我和她就会相视一笑,各自忙碌。
大二的一天,放学后我再次走进熟悉的音像店角落,发现所有落满灰尘的专辑都被码得整整齐齐,外塑封套擦得干干净净,箱子上面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处理CD,均半价。”
我冲她使劲一笑,她说老板要处理掉这些没人买的专辑,然后我发现那些我曾经想买又没有买成的专辑都并排码在了一起。
因为半价处理的原因,原本只能买两张专辑的钱便能买4张了。因为钱不够,所以下手困难,每一张专辑都要精挑细选。后来由于资金充裕了,挑选专辑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有时冲进音像店,随便挑几张就付款走人。
现在想起来觉得挺惋惜的。因为少而去珍惜,因为多而不在意,那时的自己也许根本意识不到,再过5年,或者10年、20年,记起大学的时光,总能想起那间音像店最深处的角落,一个少年背着双肩包,借着昏暗的光线贪婪地阅读着每一张专辑封面的文字、歌名,还有那小小的注解。
她每天看我买那么多专辑,就问我:“你是音乐系的?”我摇摇头。她继续猜:“搞艺术的?”我又摇了摇头。她没有继续猜,有点惋惜地自言自语起来:“如果你是搞艺术的就好了,你太适合了。”
我问为什么,她说:“你总是一个人站在那儿看专辑,在心里和自己说话。”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在心里和自己说话?”
“你总盯着一张专辑的封面看,我一张报纸都看完了,你还没看完,如果不是在自己问自己,难不成是不识字?当然,还有一种犹豫不决是因为没钱。嗯,对,你要么是搞艺术的,要么就是没有钱。”之后她又补了一句,“其实搞艺术的,大都没什么钱……”
第一次听她说那么多话,真是句句有趣,忍不住多看了她两眼,只觉得智慧也并不能让她立刻变得美丽。
我问:“那你呢,怎么来音像店了?”
她说他们那里20岁嫁不出去就会被当成累赘,她今年19岁,想出来见见世面。
“你怎么知道自己很难嫁出去?”虽然我特意加强了质问的味道,但其实只要说出这句话,就是一种变相的安慰。
她看了我一眼,说:“你愿意娶我啊?”
“我……当然不。”
“那不就对了,连你都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