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微博的反击
新浪微博的平台影响力正每况愈下,信用支付与社会化金融或将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微博唱衰论不绝于耳。受到用户实名制、微信新社交平台等因素的冲击,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从去年10月的最高峰值急剧下降。艾瑞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5月,,。
这迫使新浪连续反击。8月5日,新浪与阿里巴巴推出“微博淘宝版”,联手阻击微信的凶猛势头。目前,,日活跃用户数7000万。引入淘宝之后,这个以新闻和社交平台著称的综合体,开始向购物网站开放这些用户资源。虽然对商家来说,可以根据用户特性进行精准营销,但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收到更多广告,这使用户体验无法保障。“微博淘宝版”反击在争议中前行。
新浪的另一战略是马不停蹄地涌入互联网金融大潮中。自今年7月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后,新浪发布了“微银行”,并着手推进“信用支付”体系,即连接分属两端的银行和用户,把银行柜台搬到微博社会化平台上,让微博用户方便地完成开销户、资金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投资理财等服务。商户也可根据微博平台的数据和社交人脉关系,对用户信用作评级,发放不同信用额度。
在新一轮博弈中,互联网巨头的主战场聚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仅新浪,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均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推出了金融产品。,用于水电缴费、信用卡还款以及O2O市场。阿里巴巴余额宝可直接购买第三方基金理财产品,不用捆绑信用卡或储蓄卡,并能根据淘宝天猫的信用数据透支消费。
“新浪是金融支付领域的新参与者,我们希望更多人看到金融和社会化如此接近。”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庚告诉《环球企业家》,“新浪微博所有用户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新浪支付今年的目标是用户达到百万,明年推升至千万级别。
社交玩法
信用支付的核心在于授予个人货币信用。经过四年积累,新浪微博通过人们的社交关系网络、日常移动端数据采集,可以大致还原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消费习惯等信息,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授信模型和相应信用。例如,每人每月捐出一块钱的微公益模式,以前用户往往因为受限于繁琐的支付过程而放弃。如果通过信用支付体系,授予用户信用额度,会使用户付款变得快捷。
尽管掌握海量信息,但在庞杂的体系中形成系统化的授信标准并非易事。2012年,新浪成立大数据研究中心,由新浪CTO兼联席总裁许良杰亲自带队研究。一方面,由微博内容、地理位置、粉丝结构等组成的社交网络传递出大量信息成为信用等级评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捐款记录、网上购物记录以及信用卡还款记录等,形成数据非格式化的模型。例如,用户拥有300个粉丝,其中100个为新浪员工,则可初步判定用户为新浪员工,进而授予特殊信用。
在传统银行授信体系中,最大瓶颈是动态信用管理。例如,申请信用卡时,申请人身份是公司高管,但拿到卡后职位变动,信用度可能已达不到最初评级,但信用卡仍按照原来评级操作。而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平台则可以通过数据抓取不断更新。
新浪微博在金融领域最大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体系架构。传统模式中,个人信用由银行授予,银行处于商户和持卡人两端的模型中心。而“去中心化”理念驱动金融机构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未来,授信主体可能为不同商户,信息扁平化使建立相异授信标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