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个人的姓名结构,由“姓”和“名讳”两大部分组成,名讳又可分为“名行用字”和“名”两部分。一般由三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姓名,其表现形式通常为:
〈姓〉[名行用字]〈名〉
或
〈姓〉〈名〉[名行用字]
姓:标志一个人的所属宗族。
名行用字:表明一个人在本族中辈分的大小。
名:仅用于区别一个人在同辈中的标识。
另外,我们在讨论辈分的时候,常常提及到一个词,即“字行”。字行是用于记谱的,在族谱中区别一个人的辈分和序列,其书写形式为:
行〈字行用字〉〈同辈中的出生序〉
行:记谱中唯一用的字。
字行用字:表明一个人在族中辈分的大小。
同辈中的出生序:用于区别同辈中的长幼。
【注】以上形式中,“〈〉”中的内容必须有,“[ ]”中的内容可省略
名行与字行不同,名行是用来取名的,字行是用来排辈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字行是不能用来取名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概念越来越淡薄,而且名行用字和字行用字又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区别辈分大小”之含义,因此更多的地方用字行来作为取名用字,逐渐也被大家接受并习惯了。
纵观我们章氏,从太傅仔钧公起,名行已经有之。仔美、仔恭、仔容、仔义、仔钧、仔钊……,名行为“仔”。仔钧公十五子仁垣、仁昉、仁燧、仁嵩……、仔钊公四子:仁昱、仁实……,名行为“仁”。十五子之子文德、文锡、文竦、文谷……,名行为“文”。而字行的诞生却远远滞后于名行,在一些谱中,我们看到太傅公的记载:
仔钧,字仲举,号彰艮,行十七。
在“行”和“十七”中间少了一个字行用字,这说明当时还没有字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字行百代歌,是太傅公去世后一百多年,由宋英宗皇帝勅赐三世祖太傅仔钧公景字行起派的字行,至此,才有了我们的字行。如果要补充太傅公的记载,可以书写为:“仔钧,字仲举,号彰艮,行景十七。”但,为了尊重历史,我们在修谱时仍抄录原版。
章氏得姓,其初不过一人而已,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且远播四方。随时间推移,经历史沧桑,各地族宗互不相联。虽有百代歌可定辈序,但同辈中的长幼却因此而混乱。假如同为“曾”字辈,某地大姓,其人年初出生,在当地已排序十六,则其行序为“行曾十六”;而另一地小姓,其人年末出生,在当地却排序五,则其行序为“行曾五”。若两人相遇,则兄弟颠倒,这有悖于我们章氏“家睦族尊,长幼有序”之古训。
通常,一个家族在蕃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产生一个新的支派,往往会启用一套新的字行和名行。各地支派字行不会相同,新字行的用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新字行在老字行基础上略加改动,形成本支字行。这种情况新、老字行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更改了某些字在当地的喜恶感;其二是相互口传的口音之误;其三是抄录时的笔误。总之,这种情况的优点是支系的源流容易分清。
二、创建一组新支派的字行。其用字含义不外乎追崇先祖功德、勉励后人进取、赞赏当地物候、遵循为人处世。其优点是支系的地理分布清晰。
行弟对照表(世代以唐康州刺史及公为一世祖)
集居地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20世
宋英宗皇帝勅赐太傅仔钧公百代歌
字行
景
运
明
昌
会
壮
丽
启
鸿
猷
英
奇
咸
济
出
吉
士
庆
名行
仔
仁
文
世
得
之
安徽怀宁大丰章氏
字行
积
德
嗣
荣
昌
福
浙江兰溪渡渎
字行
曾
从
淳
惠
福
应
衍
浙江兰溪前阳上宅、东宅、西宅
字行
十
百
千
万
曾
仁
尚
浙江兰溪前阳里坞
字行
十
百
千
万
曾
振
赓
安徽宣城
字行
全
振
澄
四
行
安徽宣城大四房
字行
全
振
澄
重
魁
德
景
安徽宣城龙溪
字行
全
振
澄
重
魁
文
景
江西余干竹根岭
字行
生
甫
伯
之
好
彦
公
子
行
仲
孟
兴
湖北咸宁通城
字行
景
直
明
昌
茂
隆
高
厚
裕
能
泰
运
旋
添
仲
曾
元
复
湖北荆州江陵沙岗
字行
景
直
明
昌
茂
隆
高
厚
裕
能
泰
运
族
添
仲
曾
元
复
集居地
21世
22世
23世
24世
25世
26世
27世
28世
29世
30世
31世
32世
33世
34世
35世
36世
37世
38世
39世
40世
宋英宗皇帝勅赐百代歌
字行
同
升
华
表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