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洪涝倾城.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洪涝倾城.doc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5/9/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洪涝倾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洪涝倾城
全国多地又陷洪涝。 2013年8月17日,广东省一则“暴雨逼停京广线”的消息,将人们的视线引至涝灾重地——广东;而此时,地图北面的辽宁省同样受困于导致63人死亡的洪涝。此外,广东、广西、湖南近千万人受灾,截至8月22日9时,有70人死亡,28人失踪。强降雨还造成青海省24人死亡。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地约100多万人受灾。今年3月、6月,国务院、住建部曾分别下发文件,强令“发生超过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然而,8月短短几日,全国范围内洪涝灾害已致15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百亿元。灾难的“引子”早已埋下,却被选择性忽视。尽管诸多城市按国务院、住建部的相关要求,陆续完成防洪规划编制,以及制定治涝方案,有的甚至已花费重金治理。然而,城镇内涝的根源,在于历史排涝标准低、治理手段单一,工程设计缺乏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考虑等长期积累的弊端。防涝体系完善和升级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各地须因地制宜,让治理工程“多点开花”;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的巨灾损失补偿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救灾资金,但各级财政救灾支出与巨灾损失之间依然有巨大缺口,补偿仍需其他模式进入。这就是中国每年汛期不得不应对的旷日持久之战。——编者
8月16日凌晨,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徐良被雷声惊醒,“终于要下雨了。”这是徐良的第一反应,在酷热多日后,整个沈阳城都盼望着一场雨水。窗外闪电频密刷过眼帘,惊雷、风啸引来车辆报警音不断。
没有人想到灾难将临。16日凌晨,微博上的沈城人发起了“随手拍闪电”的娱乐。雨,越来越急促。12时35分,沈阳市气象预警中心将暴雨橙色预警改为暴雨红色预警,此时市区降水量达到60毫米-80毫米。
约14时,沈阳市政府门前已一片汪洋,城区部分地带的积水没过了小轿车前盖,有的倒灌入地下通道;多条道路被封,上百辆浸了水的车辆熄火,被弃在路中央;尚能通行的道路排起了大长龙,急救车不得不逆行。
最终,这场持续三日的暴雨,导致沈阳、抚顺、铁岭等地180万人受灾,截至8月21日11时,63人遇难,失踪101人,倒塌房屋1万余间,超过3万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沈城“沦陷”
8月16日,沈阳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这并不是沈阳今年汛期第一次发布暴雨预警。7月15日,沈阳市城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城市防汛一级红色预警;8月8日,启动城市防汛三级黄色预警。这两次,沈阳城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
7月15日,%。辽宁省水利厅提示,辽宁主汛期(7月20日至8月20日)极有可能发生集中强降雨,浑河、太子河、鸭绿江等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严阵以待,要求“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和泵站设施管护,及时疏通排水沟渠,加强应急排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
”。
然而,这一切未能避免大水淹城。
沈阳网友纷纷将“不可避免”的内涝指向防洪系统。“沈阳今天上午只下了一个小时的暴雨,城市就涝成这样,到处堵车积水,市政的排水系统简直不堪一击。”一位网友的微博得到了众多市民的认同。
而根据2013年3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192页的《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报告(下称《防洪报告》),沈阳市还是一座防洪达标城市。
该城市于1987年被确定为第一批水利部管理的25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2007年沈阳市的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
,大部分在中心城区,。以目前的排水系统能够承受大雨(24小时降水量25毫米-)。8月16日沈阳暴雨雨量平均值达59毫米,这超出了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
2013年1月,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的一份提案指出,沈阳市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是造成内涝的根本原因。
沈阳城70%的积水靠地下排水管线输送,而这些地下排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其中老城区的管网70%至80%都是老管道,口径很小,泵站设备陈旧。也就是说,老旧的排水管线构造根本达不到现有城市规模的排水要求。
不独沈阳如此,《防洪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设计标准本来就不高,而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又低于标准下限。即使以历史形成的较低标准衡量,目前全国城市的53%、340座城市都没有达到防洪标准。
而34座特大城市中,仅有7座达到防洪标准,包括已经被淹的沈阳。比下限还低
到2011年,,。这些管道在城区主干道基本可防一年一遇的雨情,一些旧城区还不到一年。而欧美、日本等国城市排水设施通常为五年或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