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意象”“活物”“无意”.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象”“活物”“无意”.doc

上传人:zbptpek785 2015/9/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象”“活物”“无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象”“活物”“无意”
摘要:明代诗学的一个突出议论:诗贵“意象”,诗为“活物”;此议论的逻辑出发点:反对宋人的“以意为诗”;由此寻出对明代诗学的一个补充性认识:除了《沧浪诗话》的影响以外,陆游、杨万里的部分诗说,应该也是构成明代诗学发展的直接源头之一。
关键词:意象活物无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Image" "Living creatures" "Random thoughts"
――plementary Understanding on the Poetics of the Ming Dynasty
YAN Jin-dong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A prominent discussion on the poetics of the Ming Dynasty: Poem is "image," poem is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is thinking: Against the Song Dynasty’s "approach as poem"; So we can sought out to plementary understanding on the poetic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Cang Lang Shi Hua, some of Luyou’s and Yangwanli’s poem sayings should also to be the part of the direct source of the Ming dynasty poet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 Image; Living creatures; Random thoughts
关于中国古典诗学概念“意象”的现代理解,相关的论文较多,本文不拟重复。以下的文字仅试图展示三小点。一、明代诗学的一个突出议论:诗贵“意象”,诗为“活物”;二、此议论的逻辑出发点:反对宋人的“以意为诗”;三、对明代诗学的一个补充性认识:除了《沧浪诗话》的影响以外,陆游、杨万里的部分诗说,应该也是构成明代诗学发展的直接源头之一。
一、“意象”及“活物”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明代诗学的代表人物七子之徒及其后学对诗歌文本特征的普遍共识:
古诗妙在形容之耳,所谓水月镜花,所谓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宋以后则直陈之矣。于是求工于字句,所谓心劳日拙者也。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跃如,有而无,无而有。[1]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辞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嗟乎,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矣深矣,此诗之大致也。[2]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3]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4]
以上诸人议论,无疑是直承《沧浪诗话》水月镜象的比喻而来。若用一个更为简洁的概念来代替这些水月镜象的比喻,那即是王廷相“诗贵意象透莹
”中的“意象”一词了。事实上,“意象”一词虽说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已出现,所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云云,但此后直至明代之前,“意象”并没有成为一个被普遍使用的诗学概念。应该说,是在《沧浪诗话》的直接启发下(《沧浪诗话》对元、明、清诗学有着巨大影响是古今共识,对“意象”概念流行的促成当包含在此影响中),明人才开始普遍使用“意象”作为对诗歌文本特征的一种概念判定。这表现在,除上述王廷相的引语外,还有如七子之前的重要诗学人物李东阳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意象具足”(《怀麓堂诗话》),再如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曰:“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胡应麟《诗薮》又有:“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子建杂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大风》千秋气概之祖,……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陆时雍《诗境总论》亦云:“齐梁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其所别在意象之际”等等,不一而足。[5]
明人标榜之“意象”,实在就是严沧浪迷离恍惚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只不过是变比喻为概念认识罢了,由此倒也显示出中国古代诗学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进展。而晚明文人钟惺的《诗》为“活物”论了, 在笔者看来,本质上就是对自严羽以来诗为“水月镜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