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第一节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一、住区的概念与类型(P485)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1)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的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2)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住区;(3)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或混建住区。(1)影响住区规模主要因素◆住区的规模包含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志。◆住区规模受以下因素影响: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居住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其他影响,如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公顷,成为大型居住区用地开发的基本规模。(2)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中住区规模的划分:城市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3个基本层次。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户数1~~5000300~1000人口3~5万1~~3000二、、范围(包括改建范围);;:人口数量或户数及用地大小;、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一、:物质要素、:根据工程类型可分为两类: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及建筑小品等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及挡土墙、护坡等第二节住区的组成、–2011居住用地 本标准将住宅和相应服务配套设施看作一个整体,共同归为“居住用地”(R)大类,包括单位内的职工生活区(含有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为加强民生保障、便于行政管理,本标准将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本标准结合我、环境质量和建筑层数等综合因素细分为3个中类,满足城市(镇)对不同类型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要求。其中:“一类居住用地”(R1)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二类居住用地”(R2)强调了保障性住宅,进一步体现国家关注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要求。三类居住用地”(R3)在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旧区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