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致女儿书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致女儿书读后感.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8/9/2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致女儿书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致女儿书读后感
这两天在读王朔的小书《致女儿书》,和原本期待的长辈给晚辈讲述人生经验的脉脉温情不同,这更像是王朔的自传。他从宇宙洪荒开始写人的起源,大笔一挥,从猿猴写到人,从古写到今、追朔中国人的祖先,再到自己家族王家和薛家的渊源,这种写法很是有趣。我抱着打探家私的心情,结果却又复****了一遍遗忘已久的历史知识。
书的前半部分,没有分章节更别说分篇了,读起来有点喘不过来气。王朔写到了他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医生,在王朔十岁之前,父母都不在身边,父亲的面目模糊到王朔早上见过,傍晚在人潮中就分辨不出哪一张是自己父亲的脸。的确,那是一个单一雷同的时代,张扬个性是禁忌,所有人都具备同一种精神气质。母亲是家中一霸,脾气火爆,表达关怀的方式是粗暴的,以至于把最亲近的人都逼到远远的;他母亲又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当然,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她母亲则表现得毫无遮掩。王朔说他一直很佩服她这种凡事先想到自己的本事。
我特别同意王朔对于亲情的看法: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也许这种观念特别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孝是天经地义的,养儿防老更是不容质疑。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爸妈,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又如何呢中国人似乎到近三十年才慢慢开始学****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如何经营和至亲的人的关系,然而和西方成熟的家庭关系相比,还有着漫长的距离。而我隐约觉得,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事件,背后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最初埋下的祸根。一个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当一个社会出现偏差的时候,回到家庭,也许能提供一种反思的路径。
回到这本书,王朔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想他是想试着去告诉他女儿,什么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而所谓的正常,在当下又是多么地稀缺。我们很容易在现实的光怪陆离中跑偏,把原本最简单的善意扔到了光年以外。
没想到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哭。
其实我之前对王朔和他的书并不了解,觉得他就是一个嬉笑怒骂的人,当然这里“骂”占主要成分,其实也对他存在一种偏见。结果这学期没想到文学社要我做一次王朔的读书会讲座,于是我不得已开始恶补王朔的作品,才意外地发现却是这样喜欢。
我选择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是《致女儿书》,小小薄薄的一本书,是之前我在书店很多次看到想买下来后来又没有买的一本书。
开篇的序言就把我看笑了:“总的说来,出这书再次证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虚荣的、拿亲情出来卖钱——那怎么了我就这样。瞧不惯我别买呀。就跟你多正经似的。谁也没求着你。”其实之前这本书刚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听到很多这样的评论声音,坦白地说,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所以看到这里就笑了。
“我这书不想男的看。男的一肚子脏心眼儿,张嘴儿就是脏问号。我这书是写给女性亲属看的,女儿嘛。”
“我认为女的比较关心人、本身的潜在可能,能聊到一块儿去。男的分工好像是管物质交易、社会关系的那一部分,所以特爱比较价格,分高下,什么都放在一起比,特讨厌。我们这里是聊可能性、潜在的,本来就闹不明白还没到可以拿来交易的程度的东西,男的冒出来猛一听经常不懂,还得装什么都懂,比谁都懂,就他懂就他对,知道好歹例外,傻精傻精的一个个的在我看来。”这段连着读下来非常有气势,特别好玩。
北京话太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