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美学理论论文: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学理论论文: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doc

上传人:dreamclb 2018/9/26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学理论论文: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美学理论论文: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
论文阅读:
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论文”>论文致谢论文答辩论文格式论文写作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性,在10多年中不断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自2016年11月18日上映以来,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截至2016年12月23日该电影累计票房达亿,虽然相对于冯小刚导演的其他电影作品票房仍有差距,如2016年《私人订制》的7亿,2016年《唐山大地震》的亿①,但业界、学界仍热议不断。尹鸿认为《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画幅与其说是圆圈,不如说更像面镜子,没有过度人为的戏剧化、道德化的喜剧冲突,与生活高度贴近②;张宗伟认为电影用荒诞诠释现实,通过塑造具有符号化意义的形象,牵引出社会世相和人情百态③。同时也有不同观点,如认为较之原作,电影的格局气象都缩减了,没有将原作中最精彩之处在电影中表现出来④;再如有影评人认为影片叙事逻辑混乱,电影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现和电影片名有太多的联系⑤。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导演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引发不同的社会话题与讨论。这与他常常采用刘震云的文学作品作为叙事基础不无关系。冯小刚以电影方式重读文本,以声音影像的形式重新诠释文字。
“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心的东西。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人的一切感觉所能有的最深切的东西;它未被揭示,却明明白白地显现着。”⑥通过电影的全新叙事,冯小刚赋予文本动态变化的、综合直观的全新魅力。冯小刚在其电影叙事中展现了人间百态与社会变迁,其电影作品在选材、内容、表现手法、视角等方面各有不同。概括来说,从叙事美学角度看,冯小刚的影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讲好故事与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贺岁片”的概念来自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起每逢跨年,演艺明星就会济济一堂,给观众奉上喜气洋洋的电影作品⑦。冯小刚因导演贺岁片而成功、而成名。尽管人们对其贺岁片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贺岁片在中国内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自冯小刚。从1997年开始,《甲方乙方》(1997年)、《不见不散》(1998年)、《大腕》(2001年)、《手机》(xx年)等贺岁片陆续上映。冯小刚的贺岁片定位于都市喜剧,以通俗的话语、小人物的朴实、狡黠及滑稽、反讽的情节产生轻松、欢快的效果,引发观众笑过之后的思考。创作一部好的喜剧,并非易事。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有两个基本要素:讲好故事和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冯小刚看重故事,注重影片的故事性,也善于讲故事,其核心在于总是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困惑以夸张、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变为从悲到喜、大众易于接受的圆满结局。这是
“故事”的基本框架,而其故事素材,源于中国当代社会,源于人们当前正经历的、关注的问题,其贺岁喜剧中的人物,以近在“我们身边”的形象,来叙述悲与喜。在故事的叙述中,冯小刚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对美好而平凡的生活的理解。这种回到个体现实生活中的逼真画面,透露出个体日常生活的常态,既有个体面对生活窘境的挣扎与嘲讽,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努力。在看似不加修饰的细碎生活中,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构成了冯小刚电影重要的叙事视角。
2.《集结号》等对贺岁片的突破以上所述冯小刚贺岁片的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整体上讲是中国北方的,而且京味十足,这无疑不利于冯小刚影片在全国的影响。xx年,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上映。这部影片以及xx年和2016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1、2),选用刘德华、舒淇等香港演员,故事地点加入中国西北部、日本北海道等,显然试图弱化京味,以突破电影的地域性限制。冯小刚电影叙事的转型之路,可以说在《天下无贼》中初现端倪,而自xx年上映的《集结号》开始,接着《唐山大地震》(2016年)、《一九四二》(2016年)等电影的拍摄,可以发现冯小刚在电影转型之路上的不断努力与雄心。冯小刚想突破人们对他只是拍喜剧贺岁片的成见,而试图以沉重、严肃的形式强化自己的现实主义创造倾向。这种转型是从喜剧中的
“日常生活现实主义”逐步变为“奇观现实主义”,希望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⑧。从展现生活的琐碎事件到在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中阐释现实的苦难,从讲述身边刚发生的事情到通过追忆历史的“奇观”来表述个体的创伤,从插科打诨的戏谑叙事变为正剧的“字正腔圆”,冯小刚电影做了一次叙事上的全新跨越与尝试。以《集结号》为例,影片通过战争“奇观”的强烈叙事产生巨大心理冲击。谷子地为代表的七连战士没有被“脸谱化”,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个体。小人物的卑微、无助得到足够的正视与描绘,战争中个体的挣扎、困境得以充分的表露。自《集结号》起,冯小刚的“以小人物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