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特点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
第三节环境科学
© Luo Ji, WHU 2005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世界不像我们喜欢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那么简单。
——[美]戴斯·贾丁斯著: 《环境伦理学
--环境哲学导论(第三版)》,第13页
一、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概念
z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变化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
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z 环境问题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
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的因素
© Luo Ji, WHU 2005
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两大类:
z 原生(自然、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
题)是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z 次生(人为、第二)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
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研究的主要是人为环境问
题
© Luo Ji, WHU 2005
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问题)
z 自然灾害也是环境问题(广义)
z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人们无法避免的
客观事实。但是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的发
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z 自然灾害种类众多,其分类如下:
按其成因分有:
¾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
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等;
¾ 灾害性天气,如台风、飓风、龙卷风、雷击、冰雹、暴
雨、旱灾等;
¾ 水文灾害,如洪、涝灾害等;
¾ 生物灾害,如病、虫、草、鼠害等。
© Luo Ji, WHU 2005
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
¾ 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飓风等。
其特点是:猛烈地突然发生、持续的时间很短、灾害影响
和危害巨大,灾区地理位置容易确认。
¾ 长期性自然灾害,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其特点是:缓
慢发生、持续时间长、潜在危害大。
z 不同的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影响
范围、危害后果等存在差异
z 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
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z 在自然灾害的成因是由于自然界的变化(天灾),但灾害
后果却主要是对人的后果(人祸)
z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许多自然灾害的成因越来越成为天灾
人祸并存
© Luo Ji, WHU 2005
(人为)环境问题
如果想污染一个地方,就向那儿投钱或者扔垃圾。
——[美]
z 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然后又将经过改造的使用的自然物(包括各种废弃物)还
给自然界,从而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用自
然资源和改造环境,同时也干扰甚至破坏自然生态过程,
影响了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使环境产生了不利于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z 环境问题是成因是人为的,但后果受自然的影响
© Luo Ji, WHU 2005
环境问题的分类
z 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¾ 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主要是开发利用环
境资源和建设人工环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¾ 环境污染,指人类将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因素
大量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
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危害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z 按影响的环境要素
z 按人类活动类型
z 按污染物/污染源类型(环境污染)
z 按照环境问题的范围
z 按照发生环境问题国家的发展程度
环境污染有哪些?环境破坏有哪些?
© Luo Ji, WHU 2005
环境法中关于环境问题概念的相关规定,例如
z 《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
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
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
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
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
护,严禁破坏。
z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
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