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拉萨市土地规划与城市发展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
通过土地规划,一个城市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正确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土地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反之,不恰当的土地规划不仅不能帮助城市发展,还会破坏城市的环境、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等。
一、拉萨市土地规划及土地资源条件和利用现状
拉萨市1997—2010年的土地规划充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主要的任务是:根据拉萨市土地资源特点,落实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按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方针,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制定用途管制规则和实施规划措施。主要依循了国家和政府的关于土地的管理法规,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作出有利于拉萨市城市发展的规划。
不同城市的土地资源状况各有不同,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腹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巾游谷地,,%,其中市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其余大部为农牧区面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中部,所以其境内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大。全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低点在曲水县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交汇处,海拔3576米;最高点在当雄县境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高达7111米。区内绝大部分山峰海拔都超过5000米,最大高差达3535米,地势总倾向西北高,东南低。拉萨空气稀薄清洁,云量少,是全国太阳照射能髦最多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在500--324毫米之间,干湿季分明,且年际降水变率较大。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霜冻、冰雹和大风。全市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灌丛草原土、草甸土、潮土和新积土、沼泽土。,,、人口密度13人/平方公里,,。
依据拉萨市独有的土地资源特点,土地资源在各方面用地的分布也有不同,可以在下表中看出:
用地种类
面积(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果园)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拉萨市土地利用的特点有:
,类型多样。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面积均高于全国人均数量,土地利用类型有8个一级类,33个二级类。
。全市宜农林的土地面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牧业用地逐渐递增,最后转变为纯牧业用地。
,地势较为开阔平缓,适于集约经营。
4,牧草地面积大,分布在海拔3600-5800米的巨大垂直带幅中,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
,限制因素多。土地资源受山高坡陡,气温偏低,降水不足,灾害性天气频繁,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层浅薄,砂性重砾石多,土壤养分不足等因素制约,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拉萨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旅游者逐年增加。
各种特点,有些是有利于拉萨市的发展的,然而,除了原本就不利的、难以改变的土地资源条件外,还有许多是由于人类的错误的开发所导致的,原始条件和人为破坏共同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一些问题:,生产率较低。耕地的可灌溉程度、保灌程度较低,春季夏初农田灌溉用水严重不足,种植业生产结构较单一;耕地后备资源较少,且垦殖难度大。% ,% ,林业采育脱节,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利用不平衡,单位面积产草量低,草原鼠害严重,临时性和沙化、石化草场面积较大,割草草地面积不足。。城镇等级高但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用地生产效益差,企业占用耕地较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少。裸岩、%,荒草地仅119公顷;滩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