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书.doc

格式:doc   大小:9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书.doc

上传人:tswng35 2018/9/27 文件大小: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创建2011-2013年度市级文明学校三年总体规划

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于2006年元月建校,坐落于江南高新科技园区,学校现有教师48人,22个教学班,1100名在校生。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
建校以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与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以“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信息化校园、高品位校园”为内容建设校园。着力打造“文化艺术长廊、感恩教育长廊、古诗词、每日英语长廊、科技长廊”,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心理咨询室”“手工创意园”“科学探究室”“国画创作室”等特色教育基地,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先后获得“鲤城区平安校园、鲤城区文明学校、鲤城区绿色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泉州市教学管理先进校、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优势
(一)办学目标
我们的工作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自然规律,尊重和关注每位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培养“学****型”、“研究型”的教师为突破口,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的统一,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个人事业发展需求的统一,从而使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和谐发展,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为培养适应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办学经验
    1、形成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编撰的《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教师工作手册》、《教师考核细则》、《值日教师职责》、《安全工作管理细则》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有力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教师开始发挥潜能。
2006-2011年期间,℅,五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支可以承担各类课程的教师队伍,“从小项目起步,做研究型教师
”成为学校教师的共同目标,教师中有15人执教区级以上研究课和评教课,获奖论文52篇,发表文章15篇。我校教师在区级以上其它项目的比赛中,获得61项奖。有多位教师获得区“教坛新秀”、区优秀班主任、区骨干教师等称号,一支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壮大。
3、关注学生成长,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成功与否,主要显现在学生身上。几年来,我们通过运动会、书香校园活动、六一文化艺术节、每日英语风采四大活动的开展,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大、最佳的空间。
几年来,学生的兴趣得到广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施展,学生的多方面的学****成果得到肯定,实现了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逐年积淀。
学校应该是最有文化的地方。三年多来,我们依托学校传统优势,逐渐搭建起了以“和谐、特色”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框架。
①标志型文化。建立了校标、校旗、校歌、校园网(外网、内网、特色网)、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
②环境型文化。我们开挖特色资源,构建个性文化环境,体现和谐教育特色,包括:体育馆的建立,“文化艺术长廊、感恩教育长廊、古诗词、每日英语长廊、科技长廊”创建活动等。
③特色型文化。学校以“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信息化校园、高品位校园”为教育载体,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初步形成了学校特色文化并获得认同,精神内涵浸润学校各个方面。
5、注重校企融合,构筑发展桥梁
根据我校坐落于江南高新科技园区这个地理位置的特点,我们着力于与园区内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先后与“天宇化纤实业、鸿星尔克集团、卡丁集团”等园区内知名企业结成共建单位。几年来,我们秉承学校、企业、家庭的和谐发展的中心理念,践行校企融合的思想,让学生走入企业,让企业关注学生的发展。
弱势
1、教师个人发展意识不够
教师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理想。学校教科研发展的水平滞后,不利于学校档次的提升
2、教师队伍年轻化,经验尚欠。
目前我校教师平均年龄约33岁,中年老师居少,年轻老师居多,教师队伍整体研究力尚欠,师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为培养研究型教师,搭建了
“泉州市小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引导教师做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泉州市小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刚起步,精神的积累还不够丰厚,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干部和教师整体素养、专业研究水平、团队协同作战的力量还欠佳,我们还缺少品牌教师、特色教师。我们深感: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3、校园特色文化的渗透力还不够。
我校以“校企文化、感恩教育”为载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