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台商的昆山奇迹.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台商的昆山奇迹.doc

上传人:redkcbx064 2015/9/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台商的昆山奇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台商的昆山奇迹
台湾商帮,是中国的一大重要商帮。台商讲诚信、有闯劲,敢于拼搏、勇于开拓,富有自强不息的精神。10多年来,在生产经营成本逐步攀升,台湾岛内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不少台商走出台湾,回到大陆,寻觅商机。尤其是台商大量涌进昆山,创造了业界津津乐道的投资奇迹。台商将先进的IT产业链引入昆山,随之带来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的台湾商人,抱团崛起在昆山,突显出台湾商帮的鲜明特色。
台商涌集小昆山
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在昆山投产,这标志着台商投资进行曲的序幕正式拉开。杨登辉是第一批落户昆山的台湾商人,他回忆起自己1989年第一次来昆山时的情景:“那时候,这里到处是稻田。县城里只有几条小街。到了晚上7时左右,县城里一片漆黑。那时打电话,电话机要用手摇才能打到上海。”那时的昆山是如此的状况,那么台商又是怎么会进军这个地方的呢?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生产经营成本逐步攀升,台湾岛内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不少台商不得不走出台湾寻觅商机。台湾素有“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台商商业嗅觉非常敏锐。1990年,大陆提出开发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1992年春节,邓小平巡视上海,要求“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许多台商立刻敏锐地感觉到,在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投资办厂,很难与世界著名大企业竞争。抓住上海的后花园
――“长江三角洲地区”, 特别是背靠大上海的昆山,那是最适合台湾商帮在大陆崛起的地域。
台商除了敏感,还有精明的特点:他们善于分析世界经济信息。台湾台商协会曾经在15年前,就做出了如此判断:上海的定位是国际金融、贸易、港口、转运中心,在上海投资制造业,门槛要高一些,审批会多一些。商业大都市不适合制造业建厂发展,制造业应以商业大都市为中心,布局在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卫星城。距离上海不到一小时车程的昆山市,恰恰是符合条件的好地方。
台湾商帮到了昆山,在昆山产生了带动效应、“葡萄串”效应、联动效应、产业链效应。这一系列效应提高了台湾商帮在大陆的知名度,促进了大陆经济的发展,也增长了台湾企业的效益。多年来,台商在昆山的足迹,从简单的电子、电器、制鞋、石材,发展到台式电脑、手提电脑、数码相机、晶片等高端电子产品,如今康师傅、旺旺、统一、永和豆浆、宏基、英业达、钱柜等,这些台商企业和产品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据最近台湾媒体引述大陆台办最新公布的消息:截至2012年6月底,已有4138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昆山,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以及两岸经贸交流最热点的地区之一。
台商“创造”三条路
台商长期坚持一种经营理念――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浪潮,使台商在大陆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起初,昆山台企是以为制造商定牌代加工(OEM),再贴上其他公司品牌为主要特征,而后打通了三条道路,实现了从
“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成为台商在大陆发展的第二次腾飞。这也是台商经营模式的精彩展现。
第一条道路是定位更新:“外转内”+“低转高”。长期以来,台企呈现原料、销售在国外市场,加工生产在国内的“两头在外、中间在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