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民生思想古今谈.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生思想古今谈.doc

上传人:unnwldv331 2015/9/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生思想古今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生思想古今谈
“民生”一词,古已有之。一般认为它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也就是说勤劳可以让人民免除受冻挨饿之苦。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萌芽。当时,周以边陲小邦的身份,取代了“神权统治代言人”的殷商政权,说明统治基础的稳固不仅需要“顺乎天”还需要“应乎人”。在《国语?郑语》中,也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说法。可见,此时的政治文化观,已和自命为上帝之子的殷商有了极大区别,需要“敬天”,但更要“保民”。
民生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中,重视民生疾苦的不在少数。
面对鲁哀公的问政,孔子回答:“处理政事没有比使人民富裕且长寿更要紧的了。”哀公追问:“应当怎么做到呢?”孔子回答:“节省百姓的劳役,减轻百姓的赋税,百姓就会富裕;加强对百姓的教育,使其远离犯罪与疾病,他们就长寿了。”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
有“古代最伟大民生思想家”之称的墨子,其主要思想几乎都蕴涵着民生理念。他主张兼爱非攻,是对民生的关注和爱护。他主张清廉俭朴,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积累财富,更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目的在于改善百姓的地位。
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孟子。孟子认为生民之道在于“制民之产”与“取民有制”,即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也要防止取民无度,财富不公。孟子还坚信,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资格做天下的共主。其重视民生的经典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秦汉到明清时期,民生思想得到继承,并有所发展。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大多认识到民生疾苦与政权统治的关联所在。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指出:治国理政的人,没有不把人民当作根本的。“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就是说国家依靠人民决定是安还是危,君主依靠人民决定是有威望还是受欺侮,官吏依靠人民决定是高贵还是低贱。这是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的最典型话语。此外,其名作《过秦论》更是以秦统一六国然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指出民生与政权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存亡更是与统治者是否重民、得民有关。因此,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陆凯提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到了唐代,唐太宗、魏徵君臣称得上是对民生思想体认最深和最明确之人。唐太宗反复强调的“君舟民水”思想时至今日仍被广为引用。而作为谏臣的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意在规劝皇帝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正道。
北宋仁宗时,大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上书《论根本策》,对民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他提出“民者,国之根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