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肉搜索——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
近年来,关于网络“人肉搜索”的新闻不断曝光:
2006年2月,“虐猫事件”——人肉搜索的标志性事件,6天内虐猫视频中的三个嫌疑人被锁定,第一次彰显了网络调查的能力,首次开始严重影响到“被通缉者”的工作生活。
2006年4月,“铜须门事件”——网友调查到铜须的身份,将他的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照片公布,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一场网络事件,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讨伐。
2007年4月,“钱军打人事件”——几小时内,殴打老人者钱军和其妻子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孩子上学的学校全部曝光,网民试图通过网络引导派出所惩治钱军。
2007年底,“华南虎事件”——大部分网民开始理性地参与讨论,意见和观点主要基于摄影、生物、常识等不同角度的技术分析,体现出追求真相的愿望。
2007年12月27日,“‘很黄很暴力’事件”——13岁的北京小学生张殊凡就因为说了这句话,其视频、图片、信息、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更有甚者将张殊凡的出生年月、出生医院、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一一公布在网上。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孩子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的反思。
,人肉搜索案例更是集中出现:一件是“揪出李冬梅”们,无数网友整理出借“爱心捐助”借机骗钱的捐款帐号和户主,帮助公安机关破案;一件是因不能玩游戏而辱骂灾区人民的沈阳女网友个人信息被披露,警方根据这些信息传讯了这位女网友;还有一件是四川省卫生厅公务员殴打志愿者,网友们不依不饶,最终迫使打人者道歉;重庆某学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感受地震,很舒坦”之类言论,触犯众怒,其学校、通讯地址等被一一公布,被迫休学。
……
无孔不入的“网络通缉令”
“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与谷歌、百度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人肉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它仍然是一种针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抛出的问题,最终寻找出最佳答案的搜索机制,但这个术语中的“人肉”一词,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行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在某个随时可能参与进来的时间,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人肉搜索有多种业务,但最具争议的是对人的搜索,无数的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地毯式搜索”,很快能够收获一个人的一切信息。2001年,人肉引擎第一次发动,当时的“猫扑”社区有人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声称是其女朋友,有人则指认该女子是一个AV女演员,很快有人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的一位女代言陈自瑶,并且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兴起之初这句名言,要因为人肉搜索而改了,一旦被“人肉”,这只“狗”的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甚至工作经历、配偶和子女的单位和学校等全部发布到网上。人肉搜索好比有人在网上发出一张“通缉令”,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就此张开,让被搜索者无处藏身。目前,人肉搜索引擎已经在整个互联网蔓延,猫扑、天涯、西祠胡同、腾讯等都聚集了大批活跃的“赏金猎人”。一有风吹草动,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