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9/29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总体特征,可以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忠孝”即忠君孝亲,源于儒家所倡导的“亲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份》说“臣事君以忠”[1],要求臣民对国君无条件效忠。孝最初的含义是孝敬父母,是对儿女提出必须履行的义务, 随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儒家就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处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
女。”[2]
一、孝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孝文化从“殷人无孝”到“周公推孝”、“孔孟扬孝”、“移孝作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丰富完善、扭曲异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既有人文思想的精华,又不乏封建性
的糟粕。
萌芽:殷人无孝,
重鬼轻人
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孝的思想。《尧典》中岳荐舜时,即赞美舜之“克谐以孝”。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
中,“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的孝悌故事,舜作为一个孝的典范,标志着中华孝道的萌芽。但在舜生活的年代及以后的漫长时期,孝并没有普遍的社会道德意义。“殷人无孝”说法认为,即便是殷人也不存在“善事父母”意义上的孝道,殷人之孝,重在祭祀先袓和追奠亡灵上,重鬼事而轻人事,行孝的对象重在已逝的亡灵,对身边生活的父母亲长则不以为然,有孝之名而无其实。
多重视野下的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总体特征,可以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风貌。“忠孝”即忠君孝亲,源于儒家所倡导的“亲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份》说“臣事君以忠”[1],要求臣民对国君无条件效忠。孝最初的含义是孝敬父母,是对儿女提出必须履行的义务, 随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儒家就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处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
女。”[2]
一、孝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孝文化从“殷人无孝”到“周公推孝”、“孔孟扬孝”、“移孝作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丰富完善、扭曲异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既有人文思想的精华,又不乏封建性
的糟粕。
萌芽:殷人无孝,
重鬼轻人
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孝的思想。《尧典》中岳荐舜时,即赞美舜之“克谐以孝”。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
中,“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的孝悌故事,舜作为一个孝的典范,标志着中华孝道的萌芽。但在舜生活的年代及以后的漫长时期,孝并没有普遍的社会道德意义。“殷人无孝”说法认为,即便是殷人也不存在“善事父母”意义上的孝道,殷人之孝,重在祭祀先袓和追奠亡灵上,重鬼事而轻人事,行孝的对象重在已逝的亡灵,对身边生活的父母亲长则不以为然,有孝之名而无其实。
发展:周公推孝,以孝入刑。
根据史料,周人在孝道上与殷人正相反,它看重的是对身边父母现实的行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