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致良知更要守秩序.doc

格式:doc   大小:4,75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致良知更要守秩序.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9/29 文件大小:4.6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致良知更要守秩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致良知更要守秩序
——恒学思想初解
先评“致良知”
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并自言自语的说到:“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在外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齐不正,便归于心。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才有下面图片中刻的这段话。
想到这里,王阳明感觉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寂静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他认为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切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就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用当时的理学大师湛若水的说法就更直接:“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发展下去网上摘录

说到这里难道“正念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中国有句老话:“好心办坏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回顾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也有一些民族英雄被当时的朝廷奸臣迫害致死或当时皇帝赐死,难道只有英雄们是“正念头”,皇帝和奸臣都是“坏心眼”吗?难道这些人从内心就是想要把国家搞垮让自己和民众到处流浪,居无定所,不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吉祥安康的生活吗?这些疑惑也让我陷入沉思,难道是我们普通人悟性不高理解有误,还是时间空间不同给“圣人”们的定位受了局限误判。带着这些的疑问和不解,我来到了王阳明悟道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被誉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的“阳明小洞天”。进入“阳明小洞天”景区内,古木参天,亭阁相映,碑刻历历,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风景幽雅宜人。虽然当时阴雨绵绵,但内心却是无比激动与兴奋,一种对阳明先生的崇敬之情,不予言表。崇敬、瞻仰是其一,解惑更是此行的真实目的。
步入龙场感受道场逸风之灵气,好像有点感觉和感悟。翻开史料和介绍,王阳明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从此开始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路历程。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朱宸濠。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
朱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朱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朱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朱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明世宗继位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造反首领得知王守仁带兵来讨,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逞后,为加强思想统治,王阳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网上摘录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江西南安,死时只有一个弟子周积在身边,应该说是相当悲惨。短短的简介从字里行间大家也可能看到了一些问题,几起几落,临危受命,死的凄凉,应该是对王阳明最好的总结。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正念头”。王阳明肯定全是“正念头”的一生,用他的话来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但他的个人行为和待人处事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皇上和一些大臣们的认可和拥护,这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