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闻稿
当我们策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按照活动策划文案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之后,我们要将这项活动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告诉大家。活动报道就是指利用新闻媒体(包括社团报纸、院报、校园网络等),通过发布本次活动相关新闻报道稿件来扩大活动的校园影响。显而易见,进行新闻报道,一方面是为了公布比赛的评奖结果,以体现活动组织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活动成果,扩大活动的正面影响,这同样是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一项完整的语文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活动实施——活动报道。
新闻学上将新闻定义为: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实、报道、新近是新闻稿的三个基本因素。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新闻信息是人们众多信息需求中的重要部分;新闻信息在现代社会主要依靠大众传媒来传递;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就叫做“新闻报道”。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我们常常喜欢站出来对事件进行判断,希望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问题,唯恐读者看不懂。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能见到。其实,新闻写作者只需要客观地把事实本身交代清楚就可以了,“是”与“非”读者自有公论。只呈现事实,不表露态度,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其实事实就是作者精心选择和慎重编写的。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渗透着新闻报道者对事实的评价。
在传播效果上,呈现事实是一种巨大的沉默力量。虽然只是直观地传达事实,但受众在接受事实之后,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行思考评论。这一过程是沉默的,也许漫长,或者短暂,但是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会使其对新闻报道的印象更为深刻,新闻传播的力量也就更大。如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获奖作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原载《楚天都市报》),其引题为:“喝,喝,喝,各县各乡镇都得喝”,正题是:“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副题则是:“指标:200万元;目标:喝出‘发展氛围’”。正题和副题概述基本新闻事实,“200万元”数字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发展氛围”这个荒诞的理由则吸引人进一步把消息看完,而引题中三个“喝”字的叠用,很好地让记者借助事实来说话。《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这则消息全文完全采用客观报道方式,只呈现事实,把观点和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后,没有任何评论和判断,让读者通过叙述的事实自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宣传观点,更有说服力。该文篇幅短小,但是分量很重,刊发后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几天后汉川市政府不仅撤销了《关于倡导公务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系列酒的通知》,而且声明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加强整改,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一、新闻构成
一篇消息通常由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以及署名等部分组成。其基本内容如下:
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对于吸引、引导人们阅读新闻报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消息的标题和其他文章的标题特别是文艺作品的标题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文艺作品比较含蓄,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看镜有感》,郭沫若的《女神》,朱自清的《背影》等,初次接触这样的标题,一般不易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内容,非要阅毕全篇,方能真切把握住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九曲回肠或弦外之音。消息的标题不能如此“含而不露”,相反,往往要求“一语破的”,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令编辑和读者“一目了然”,这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之一。
同样是新闻标题,消息与通讯也有区别,消息的标题侧重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其传神之处往往在某个动词上。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报道征地造房手续繁多)。这里一个“背”字,活灵活现,形象动人。另外,消息标题要标出新闻要素。如一项作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的野兔,如今在扬州丘陵山区的田埂上横行起来,成为一大灾难。《扬子晚报》的这篇报道的标题是:“扬州丘陵山区野兔成灾农民请专家指点对策”,使人望题而知文意,便于有选择的阅读。通讯标题可动可静,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做虚题,副标题做实题,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访中国女排队员郑美珠、侯玉珠”。
运用修辞是制作优秀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鲜明、生动、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收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叙述比喻为水,那么修辞手法则相当于盐,由于这一元素的加入,平淡的标题也可以凭添味道。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