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与其全盘授予,不如相机诱导
摘要: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培养观察能力,让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察与思维;实验与思维;激发思维;启发求异思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但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给他们以“点石成金”的指头,开启知识的宝库,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呢?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观察能力,让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所以,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像区。通过观察,在感知活动中,相应地触发贮存区记忆和判断区思维的活动。实验证明:在观察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增进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边看,边想,边想,边看,如此反复的活动,量变到质变,可以促进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观察得愈仔细,思考得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这是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的突出意义。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常说:“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几项不能磨灭的化学成就都是他在实验中敏锐观察的结果。在一次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用水冲洗了一下紫罗兰,然后把它插在花瓶中。过了一会波义耳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做做,看看,想想,想想,看看,做做,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最终他制成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也是在这一类实验中,波义耳又发明了一种制取黑墨水的方法,这种墨水几乎用了一个世纪。后来他又发现,从硝酸银中沉淀出来的白色物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黑色。这一发现,为后人把硝酸银、氯化银、溴化银用于照相术上,做了先导性工作。
所以说,在化学活动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调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有创造性意义的。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掌握的很多化学知识都是在实验中得到的,通过他们观察、积极思维后再得出结论。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活动而同时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处,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溶液先变浑浊后逐渐变澄清。这一现象超出了学生平时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为了引导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向另一只盛放含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发现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并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析其变色原因,由此推断出溶液先变浑浊后逐渐变澄清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碳燃烧时,若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而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