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法治中国总布局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召开,会议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
此前,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针对法治建设和者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后,专访了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袁曙宏参加过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
用总目标统领各项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袁曙宏: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是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大亮点。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总方向,明确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总思路与总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是制度执行力。改革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所以说,《决定》通篇也是在讲制度、讲法治。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一个目标?1950?19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后,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进一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就很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很难建成,即使实现了、建成了也不可能持续,这就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我们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我们也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
《财经国家周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如何提出来的?
袁曙宏: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90年代的战略构想提出来的。1992年,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从1992年起的3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也是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
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说,当年看到小平同志这段话,脑子里就浮现几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强调
“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才行”?
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同志明确要求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制度建设的目标,后来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目标,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接下来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过程中同志的战略构想落实下来,提出一个总目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