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托马斯博士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1991)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其论文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NO!
《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也可称科学随笔)中的大家手笔。
该书获得1974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也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
背景小知识
自从我带着紧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译文的初稿到现在写这篇小序这一年多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
——本文中文译者:李绍明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点明了生物学界的传统观点,并调侃式的以蚂蚁的社会活动为例向这个传统观念发出了挑战。
作者运用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群居性昆虫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
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中细胞样的成分。
为什么作者认为,正因为上述的原因,“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那样进行活动。
这些昆虫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群体却是不容忽视的,这挑战了人类至上的思想。作者再一次讽刺了这种传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