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智慧城市”最早起源于2008年11月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9年2月,IBM以“点亮智慧的地球,建设智慧的中国”为口号宣传“智慧的地球”,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智慧的地球”概念的提出,IBM相继推出了各种“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业等,其中智慧城市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狭义地说,“智慧城市”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状况,使城市生活便捷;广义上理解应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城市规划、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可以陶冶性情心情愉快而不是压力,即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上海世博会上的演讲《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中指出:“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信息、智慧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替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
2009年,IBM中国首个智慧城市项目敲定广东,IBM将与广东省政府共建数字广东,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我国“智慧城市”己经被视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可行道路,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智慧城市”建设风潮涌起。
伴随着城市社会的到来,“智慧城市”应具备有什么特征?它与城市社会有什么关系?它的建设有哪些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智慧城市的设计及发展战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
通讯技术革命却加速城市化的浪潮,人们趋向于有工作和机遇的地方,而“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工作
机会集中在财富、权力、知识和信息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最大的都市地区”
信息化冲击着许多工业化时代的过时的城市生活方式,对城市管理的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10月29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国际城市论坛2010年年会上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2006-2010中国城市价值报告》,评价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大城市病”日益蔓延等诸多挑战。中国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规模上的)在城市空间聚集(空间上的),城市社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策和制度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应对问题和挑战,实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寻求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基本路径是必要而又迫切的。城市需要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策略、政府管理等多方面有“更智慧”的策略,同时也呼唤着“智慧城市”时代的到来。
(1)从理论上定义城市社会,并理清城市社会
的内涵、特征、问题和诉求。
(2)建构智慧城市的理论体系,明确智慧城市的
概念和特征,并设计其评价体系。
(3)构建“更智慧”的经济活动体系的战略模型。
(4)构建“更智慧”的社会活动体系战略模型。
(5)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构建“更智慧”,
的支撑体系战略模型。
(6)构建“更智慧”的空间体系战略模型。
(7)结合以上各核心要素,构建智慧城市的发展
战略模型。
组织能力强的社会活动体系,智能化程度高的支撑体系,以及创新性能力强的经济活动体系。
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应有什么设计及发展战略?
城市社会有什么特征?城市社会面临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智慧城市有什么特征?智慧城市与城市社会有什么关系?智慧城市应如何建构?
目的是建立一个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更加智慧城市系统。
智慧城市系统的特征包括要素物联、系统协同、设施整合、动力创新等;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包括空间体系的优化、支撑体系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的持续化、社会自组织能力的高度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