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三章个性实验
第一节个性研究中的变量
第二节个性研究方法
第三节个性研究的一些结果
第四节个性研究中的问题
个性研究的现状与困难(1)
个性是一个常被实验心理学家忽视的领域,在一般的实验心理学教材中亦很少有关于个性的内容。这可能是心理学家旨在发现关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而个性差异却经常表现为一种障碍,是实验中许多差异的来源,因而是实验者要加以控制的干扰因素。
个性研究的现状与困难(2)
但个性差异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所有的人中,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作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出发点和所研究的侧面各不相同,出现了众多的个性理论。不过,早期的个性研究局限于通过直接观察作出总体上的描述。
个性研究的现状与困难(3)
现在,人们一般不再仅把个性看作是实验中需加以控制的变量,认识到个性本身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用实验方法对个性的研究,其主要标志是定义的准确性和便于交流。由于个性理论各不一致,如果没有一个具体、明确、便于交流的定义,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科学交流。因而在个性研究中,应使用对测定过程进行描述的操作性定义。
个性研究的现状与困难(4)
随着个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有效的、被普遍采用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测量方法,它在目前的个性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测量能够从数量上把握个性差异的程度,或者通过一定的数值来反应个性的不同性质。
第一节个性研究中的变量
个性研究中的变量主要包括受试因素(如年龄、智力、性别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因变量(1)
个性研究中的因变量随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在智力研究中,因变量一般是指每一实验者所使用的智力测验分数,但由于各研究者对智力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看法极为不同,所以还难以设计一个大家均能接受的测验。
因变量(2)
常用的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是智商。根据经验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完成困难、复杂任务的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的测验,能够确定某一年龄水平完成某一任务的个体平均成绩。测试的项目是根据它与客观标准(如年级、阅读水平)和主观标准(如教师评定)之间的关系而确定。通过一系列的测定,就能得到每一年龄水平上能够通过项目的平均数目。
因变量(3)
在这里,有必要引入智力年龄的概念,智力年龄(智龄)是指儿童通过项目数所在的年龄水平。如果某一儿童通过的项目数等于9岁儿童通过的平均项目数,那么,他的智龄就是9岁。如果他的实际年龄是7岁,这样,就能获得他的智商,即9/7*100=129。
因变量(4)
这种用智商来衡量智力的方法是经验的方法。另外,还可用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智力,这种方法称为分析性智力测试。分析性智力测试中有测试信息处理系统特性的测验。包括:短时记忆容量、快速阅读的速度、长时记忆的组织和提取时间、在不同类型任务中的最大信息传递率以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等。这些测验中的成绩同样也是智力研究中的因变量。如果把所有分测验的成绩结合起来,再同经验方法的测验成绩相比较,就可更为有效地预测学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