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伤寒论》语言特点.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论》语言特点.pdf

上传人:beny00001 2015/9/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论》语言特点.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伤寒论》的语言特点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旬首冠以虚劳二字,可见其在虚劳内伤杂病中应用相当广泛,凡肾气虚损,肾阴不足所至的“腰痛,脚软,下半身冷感,少腹拘急,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及痰饮、消渴、脚气”皆可治之。因肾在机体中的特殊作用,肾阴亏损五脏皆失滋养,肾阳不足五脏皆失温煦,故凡阳气不足者皆可从温补肾阳人手,凡属阴精不足者,可填补肾精以治之。后世医家继承发展了仲景思想,继金匮肾气丸方后,又创立了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右归饮等著名方剂,对多种内科杂病、疑难病证多有良效。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全篇以四字骈体连缀成文,颇具建安文风的遒劲典雅,文采斐然,具有相当的文学欣赏价值。从语言文字、句法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伤寒论》始于金代成无己,随着清代学人重小学工文字训诂考释之风蔚然,中医典籍的文字考据工作也日益盛行,但时人研究多集中于文字古奥的《素问》、《灵枢》。因《伤寒论》行文简朴,便是初通文字者亦能领会理解。所以《伤寒论》的语言关对于古之学医者,算不得一道门槛。然古今异文,古汉语这一载体工具到底与现代汉语有别,古汉语言简意赅,不讲求严密的语言规范,而是充分利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使行文简洁异常,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词的具体含义常需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气、声气等来判定,所谓意合法。如果我们在阅读研究古医籍文献时,不留意古今语言差异,不知古字一词多义的情形,不识先秦两汉属辞比事之法,强用今言套之,就会了无心得,对《伤寒论》的理解只能浮于字面,甚至对原著的正义理解出现偏差和谬误,下面谨就《伤寒论》的文字特点,略作综述如下。仲景博通经史,深悉医源,可谓医中之大儒,但为后世传阅方便,《伤寒论》行文简洁,直白,极富口语化。《伤寒论》传之久远,除医理精妙外,文字上的简朴无华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被后世奉为伐山之斧,人道津梁的经典医籍的这种口语化写作格式确实令人读来亲切自然,过目不忘。仲师临诊慈善,扶危拯弱的淳朴形貌也跃然纸上。如“燥屎”、“小便”、“大便”、“头痛”,“发热”、“汗出”等症状,完全来自于民间日常口语化称呼,毫不矫情,不避粗鄙。这种朴素的文风为后世医家所效范,对于中医学普及教育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论》中的方言俗语体现了十分有趣的“南腔北调”。差:《伤寒论》“差”字单独出现共�次,当“病愈”讲。汉扬雄在《方言》中指出“差”是“楚地方言”。“南楚病愈谓之差”。其实在先于仲景的《说文解字》和仲景同时代的《广雅》中,已出现了“瘥”字,仲景弃士人雅词不用,却独衷情于方言口语化的称呼。知:也是表病愈的俗语。阳明病篇“麻子仁丸”方后注:“右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熬、煎、煮:《方言》卷七云:“熬、炒、煎、焙、巩,火干也”。“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仲景官居的长沙之地,当为“齐楚以往”。刘完素继而明言:“仲景乡俗吴语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干炒也。”时至今日,南方广大农村地区,也把“炒菜”说成“熬菜”。宋后,煎煮不分,煎药、煮药皆同意。但在仲景时代,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方言》训“煎”字为“凡有汁而干谓之煎。”日丹波元坚考证古义后指出;“煮者也,投物于水,火以熟之之名;煎也者,火以干汁之名也。古方于汤药则日煮,去滓则日煎。”这番解释恰可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