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天永远让人蓬勃生长梦想。缤纷的花色,潋滟的水波,呢喃的鸟语,到处都是一派灿烂的春光
春天,不仅仅是因了她姹紫嫣红的颜色,也不仅仅因了杨柳鹅黄的柔媚丰姿。我们喜欢春天,更是因为她是文学艺术珍品的思念和爱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全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在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指出: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华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为民族和人类的经典,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就是是通过各类学科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读经典。
因此,亲爱的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放飞你的心灵,去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吧,尝试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从题材上看有小说、诗歌、戏剧、影视和其他艺术作品,反映出我国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全面繁荣;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如梁斌的《红旗谱》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反抗斗争的壮丽画卷;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逐渐走上正确革命道路;吴强的《红日》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战争的场面。二是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貌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如建国初期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一诗,用最充沛的情感、最激越的文字赞扬了新中国的诞生;老舍的《龙须沟》反映了解放前后下层人民的不同命运,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是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貌,这成为建国后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基本风格,叙事宏伟,结构复杂,基调高昂,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整体精神状态。《红日》、《青春之歌》、《红旗谱》、《保卫延安》、《红岩》、《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另一部分是描写当前的火热生活:柳青的《创业史》。潜在的写作:张中晓随笔,巴金、傅雷、沈从文的书信。
话剧有老舍的<茶馆>
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老舍的<骆驼祥子>
<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