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明白白朗读“心”
摘要:新课标》给语文教师一个强烈的感受,朗读训练不管何时何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位置都是相当重要的。朗读训练在新教学理念的重塑下必须有新的表现,必须有新的内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加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花有果。
关键词:新课标朗读方法内涵
《新课程标准》说:“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无论是《新课标》还是《大纲》都给语文教师一个强烈的感受,朗读训练不管何时何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朗读是综合,是融贯显现,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学者如是说,可见一斑;我说: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要使这朵“玫瑰”永不凋谢,语文老师在新课标的冲击下就必须明白朗读的“心”。
一、解读新课标下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也就是把字音读正确,即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音。
。也就是把句子读通顺,即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要一词一顿地按词连读,把词句读清楚,适当停顿,能让人听明白,能把课文读熟,有一定的速度,读懂课文。
。这是朗读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感情后再读,能运用好“重音、速度、轻重和停顿的技巧”,能把握“语气、语调的变化”;能通过朗读品赏学习成果,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绝妙之处;能通过朗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修订教材中,许多的课文后有“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这是朗读的个性阶段,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有形有声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中能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倾向,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人生思想的态度,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个性的,学生的个性及独特的体验在此将得以尊重和肯定。
二、新课标下朗读训练的基本方式
毋庸置疑,朗读训练对理解课文、陶冶情操、领悟内容、增强语感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朗读的兴趣至关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与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一)分角色表演朗读。
对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情节又富有个性的对话的课文,可用此法进行训练。如《争画》、《两小儿辩日》等课文。
(二)配乐朗读。
对文笔优美、意境深幽、情趣盎然的课文,可用此法进行训练。如古诗、《鸟的天堂》、《草原》等课文。
(三)引读与轮读。
师生引读、轮读。男女生轮读,小组轮读等等。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性高。
(四)轻读与自由读。
教学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重在领略文章的情味,可用此法。
(五)指名读与齐读。
两种方式交叉,点面有机结合。指名读,可以有的放矢,以促齐读,这既看重个性又兼顾共性。
讲究朗读训练方式的多样性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
三、新课标下朗读训练的意义: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始终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读、理解、鉴赏、感受。”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是对语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