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有缘何必曾相识.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缘何必曾相识.doc

上传人:unnwldv331 2015/9/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缘何必曾相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缘何必曾相识
净慧法师走了!
这是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居士发信息告诉我的。居士是个摄影发烧友,尤其喜欢拍摄佛门净地风景。那天是在四祖寺,我在寺院里像往常一样到处转转,品味佛门经典的哲理,我甚至有点走神,目光无语,结果我就成为了居士镜头下的风景。
净慧法师走了!
我的心开始颤抖,因为我还有太多老和尚托付给我的事来不及向他老人家禀告,还有太多的疑惑没有被解开,还有太多的佛理在心中不清晰。可是,净慧法师,他,走了。我是否还如从前,千里迢迢,去寺院礼佛?我是否依然如故,在寺院的寮房,静读虚云和尚的禅诗?我不知道。
净慧法师走了!
我怪自己那天早上,在外面监考的时候,居然带一本《坛经》,我那天读六祖慧能的《坛经》,效果很好,同事笑我居然能够在闹市中默读经典,而且是繁体字的。我说,佛经能给我的心境一片清凉。我想到了四祖寺,我想到了老和尚,我多么想去那里禅修一段经典。我却不知道,2013年的4月20日早上,恰是我在家里寻找《坛经》的时刻,他,居然走了。
有缘何必曾相识。
我是2011年4月15日与法师相识的。那次,我们武汉大学哲学院的博士同学们去湖北黄梅四祖寺去学****带队的是我的博士同学,北大毕业的高才生邓国宏先生,他家就住在四祖寺村。我对四祖寺的了解一直来自于他和我之间的聊天。回珞珈山之后,我就写了一篇博客文章《佛之缘》,纪念我的四祖寺之行。
我在文中写道:
我们住在寺院里,那一瞬间,我想象到了我的前世,我是否是唐代的一位文人,诗意地来到了一间禅院,喝一杯禅茶,聊些佛理,再写点诗歌,让我的浪漫得以流传呢?或者,我就那样出家了,从此白云黄鹤,小桥流水,暮鼓晨钟。我用过斋饭后到寺院的周围转转,想努力地发现时光所留下的记忆。我是个谨慎的探险者,我在元代所修的小桥上往下面的溪水中看,暮色中发现水流的地方有光洁的巨石,石上有字,我心动了。我决定到下面走走,尽管那悠长岁月的青苔会有让我堕落悬崖的危险,我却在文人的诗性的驱使下决定冒险。
这一次的冒险让我爱上了这座寺院,更加迷恋的是净慧法师的高深禅理。
4月16日的晚上,法师在他的方丈室与我们见面。我不懂佛经,也不知道佛家哲学,我当时想,我还是坐在靠门的末座,远距离地聆听法师的智慧见解吧。我之所以畏惧,是担心法师的提问,这是对贤者的一种畏惧,更多的是一种尊敬,尊敬一个看重生命与心灵的长者。却不料,大和尚来到方丈室,居然是坐在门口的座位上,结果我成为了离大和尚最近的听众了。这个时候,我很惶恐,我甚至有点魂不守舍,有点不安,时光好像在慢慢流淌,我能够看到时光的流动,太漫长。
法师很和蔼,问我姓什么,他想缓和我的紧张情绪。可是,我的可恶的湖南方言几乎让他不知所云。我不敢说我是学哲学的,因为我怕他问我哲学问题,另外深层次的担忧是他认识我的导师,如果许多问题我回答不出来,岂不有辱师门?我只好说我是学文学的,我自信我在文学上可以和他沟通。于是,他就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开始介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谈到了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大和尚义理深厚,是个百科全书式的高僧,无论是传统儒家、西方哲学、神学,还是文学、心理学、历史,他都如数家珍。他甚至希望我的四祖寺村同学以明代的高僧为题材做一篇博士论文。他的娓娓道来,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单单只是基本的佛教理论,更多的是那种直指人心的感悟。我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