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老家永昌堡的那条弄堂.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老家永昌堡的那条弄堂.doc

上传人:ktdmzug142 2015/9/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老家永昌堡的那条弄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老家永昌堡的那条弄堂
故乡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童年生活可以让人们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值得回味的,因而故乡也总是最可爱的。我老家的那条弄堂就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我的故乡坐落在浙南的一个小村庄。确切地说,那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永昌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整个乡村至今仍然保留着十几幢明清古民居。村里最具特色的便是里面分布着的一条条曲曲折折的弄堂。御史巷、圣旨门巷、状元里、文士巷……这些耳熟能详的弄堂名听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味,也包含着一个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从一座蛙型的古老石桥下来,拐过几十步,便进入了我家所在的弄堂。当时,整条弄堂的地面全部用石板铺就,它起于一个大埠头,止于一个圆形的公用水井。出了弄堂的尽头,便是一片片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稻田和菜园。弄堂纵深并不长,呈南北走向,不到一百米,前宽后窄,最宽处不过三米有余,最窄处仅有一米之距。弄堂建于何年,无处考证。悠久的历史那是毋庸置疑的,因在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曾经走出一位“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名世,因而便名副其实地以“状元里”冠名。弄堂虽然只有几十户均为王姓的人家所居住,但却是一个人气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冬日避风,夏日阴凉,孩子们一有空,总喜欢聚集在巷弄里一起玩游戏,既安全又开心。
记忆中,我儿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弄堂里度过的。在这里,一天到晚,随时可以看到扇动着翅膀、满地奔跑和啄食的小鸡;在河埠头自由欢畅游动着的鸭子;在弄堂里自由奔跑、对行人熟视无睹、被乡亲们驯养的家犬;偶尔还可见一头耕牛,轻轻地摇晃着自己尖尖的脸颊,在戴着斗笠、身着蓑衣的乡亲的鞭子下,吼出了几声细微的音调,穿过弄堂,悠悠地朝田野深处走去。鸡犬耕牛、悠悠的流水、石板路、青砖黑瓦马头墙,自然天趣、动静相宜地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风情画。
弄堂虽小,却是我一年四季里嬉戏玩耍离不开的场所,因为在此曾经留下了我磨灭不掉的少年时代的痕迹和美好的回忆。
当鹧鸪清脆和悠扬的啼叫声开始细数着春天时,我就会约上一群伙伴,走入弄堂口深处的一片树林里。对我们来说,这里是一个奇异的空间。里面有知了鸣唱、蚯蚓爬行、喜鹊亮嗓、蜘蛛结网……而我们最喜欢的活动是用自制的弹弓弹射鸟类,收获最多的是麻雀。捕捉后,我们便烧烤或油炸,在物质匮乏的少年的记忆里,那可真是鲜美之极!
夏日,当空的烈日火烧火燎地熏烤着大地,憋闷得人们往往喘不过气来,那时没有空调、电风扇,乡亲们只能用非常原始的方法来应付酷热。午后时光,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出来,经过弄堂,齐聚在河埠头,随意捡起路边的小石子、瓦片,玩起打水漂的游戏,玩腻了,就开始玩水嬉戏,小伙伴们双手使劲地撩起一汪汪的水来,奋力泼向其他小伙伴,直至把对方搞得全身湿漉漉才作罢。而大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田间劳作之后,便会穿着短裤,脚趿拖鞋,肩搭毛巾,直奔河埠头,以洗去一天的劳累。晚饭后,几乎挨家挨户全部出动,搬出竹床、凉席等家伙,并自备桌子椅子,男人们喜欢在弄堂中找一个通风的地方,在昏暗的路灯下悠闲地下起棋来;女人们则在一旁做针线活,闲聊家常;老人靠在竹椅上,摇着蒲扇,喝着茶,借着巷弄口吹来的********凉风乘凉聊天;孩子们往往喜欢缠着大人,在旁边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讲故事。听累了,便聚集一块商量着去捉萤火虫,萤火虫总是一闪一闪地,东一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