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doc

上传人:redkcbx064 2015/9/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意境深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常常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丝毫不能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更谈不上品味其意境美。作为师者的我们,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
一、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诗性泯灭陷入困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推荐了70篇。对于这些古诗词,我们教师都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在学校上下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学生确实已经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几个人能将这些优秀的诗文应用到实际的口语交际和****作训练当中呢?这就是古诗词的悲哀。
诗词本身的不可解。中国大多数文论家都主张:以“会意”的方式来感受和传释历代诗歌作品,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以现代语言、现代思维去“硬译”古诗词,把诗中的“意”直解为“义”,就使古典诗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失去其独有的意境及精神价值。而更多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这样,古诗词课堂诗性泯灭,陷入困境就不难解释了。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性复活古诗新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高涨的学****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古典诗词的兴趣。
:“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意象,体会诗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张志和的《渔歌子》(四年级下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然后,说说自己从诗中看到的景物;最后,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诗境。诗中那展翅翱翔的白鹭,娇羞可人的桃花,青山碧水的春天,往来游动的鱼儿,斜风细雨中忘我的渔翁,构成一幅秀丽、惬意的图画。给诗配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意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感情。感情的表达,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感情。《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