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
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虽然拥有百亿身家,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影视大亨和慈善家。两岸三地,从“50后”到“80后”,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邵氏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即便是“90后”,也熟悉各个学校里的“逸夫楼”。回顾邵逸夫的一生,有风起云涌,有春光旖旎。
父兄的影响助他走上慈善之路
邵逸夫去世后,有香港媒体撰文称,邵逸夫关心国家、民族的性格,遗传自他的父亲。其父邵玉轩,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锦泰昌”,他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谭延?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
父亲早逝,邵家家道中落。1925年,邵氏兄弟4人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经理,二哥邵?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及老六邵逸夫负责发行。1927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联络其他公司围剿天一影片公司,为避锋芒,邵逸夫与三哥赴新加坡创业。二人风餐露宿,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最终发展到经营戏院、设立片厂、经营游乐场和舞厅生意,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始终兄弟情深。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筹建影城时,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做派让人咋舌。他曾说,自己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这就是邵仁枚雄厚的资金支持。邵仁枚老成持重,与邵逸夫的雷厉风行互为补充。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也是三哥劝他“争财不争气”。
邵仁枚对邵逸夫的影响,一在事业,二在公益。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捐款名列前茅的大慈善家,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邵逸夫之所以热心慈善,与邵仁枚去世有关。1983年,邵仁枚中风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这令邵逸夫看透人生,体会钱财只是身外之物。1985年1月,也就是邵仁枚去世前两个月,。从此,他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到了这项新的事业中。
邵逸夫对捐助教育事业有特别喜好,他在大陆广为人知,主要也是因为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有些“逸夫楼”是邵逸夫全部出资,有些则是部分出资,如何辨别呢?很简单,“逸”字中是“兔”即为邵氏全部出资,“免”即为部分出资,一点之差。
除了教育,邵逸夫的捐款也惠及其他领域。上世纪80年代,他就捐款1000万港元用于敦煌壁画保护,这是敦煌石窟得到的第一笔善款。1994年,他捐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运营。2002年,他创立了邵逸夫奖,奖励在天文、医学和数学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该奖项被誉为
“东方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
原配夫人是一等一的好妻子
李丽华、林黛、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而真正帮助邵逸夫打下事业基础的,也是一名美丽的女子。
21岁时,邵逸夫在新加坡华英戏院门外邂逅年长他5岁的黄美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