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聊《伊丽莎白》,不聊音乐.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聊《伊丽莎白》,不聊音乐.pdf

上传人:1243595614 2015/9/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聊《伊丽莎白》,不聊音乐.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5上海戏剧SHANGHAI THEATRE 剧评聊《伊丽莎白》,不聊音乐□轩然谈音乐剧《伊丽莎白》的戏剧性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广告词中称自己是“欧洲音乐剧的复兴之作”,这样的表述我不能完全认同,但它提醒了我一件事儿:欧洲音乐剧兴盛过,也落寞过。上世纪 80 年代是欧洲音乐剧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候上演的《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征服了伦敦、百老汇乃至全世界。人们在追逐追捧的同时也开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比如,舞美制作精良,气势恢宏;题材选择大家都较为熟悉的经典著作;创作时以音乐家为核心展开,全剧都是用音乐来讲故事;从头唱到尾,并且音乐极其好听,古典与流行兼具……经过总结后,这些特点成为欧洲音乐剧最显著的特征,后来者纷纷效仿。可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起,在美国百老汇有意识的排挤之下,欧洲音乐剧的风头大失,落寞的态势渐渐显露。百老汇为何要排挤?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人与欧洲人对音乐剧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我们曾经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音乐剧与歌剧有什么区别?美国人一定会回答你,因为音乐剧更强调剧本的创作。你在看歌剧的时候是欣赏音乐、欣赏歌声,而看音乐剧就该是欣赏戏剧、欣赏故事。音乐在音乐剧中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为了呈现更好的戏剧而作的。而到了欧洲,这里的人们对音乐剧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把音乐剧看作是现代的流行歌剧。所以在创作音乐剧时,他们会抱有一种颠覆传统歌剧的心理。歌剧不好听,就都做好听的音乐,歌剧太古板,就加入流行的音乐。道不同不相为谋。百老汇人在坚定了音乐剧该走戏剧的发展道路后,开始了排挤政策。剧评人对欧洲音乐剧的溢美之词少了,冷静与质疑的态度成了主导。而作为美国戏剧最高荣誉的托尼奖,也学会了偏袒本土作品。这股势头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来一部,败一部”。如《吸血鬼之舞》(Danceof the Vampires)、《白衣女人》(TheMusical Elisabeth Review:Music Isn't Everything in Elisabeth16上海戏剧 SHANGHAI THEATRE剧评在平铺直叙地表述着“因为她了不起,所以她伟大”的时候,他们却在说“因为她没什么了不起,所以她更伟大”。我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够好听,够大气,完全符合欧洲音乐剧给人的印象,但却不拘泥于此,《伊丽莎白》的剧本有深度,有角度,不落俗套又耐人寻味。除了卢凯尼,死神是让整部剧变得好看的另一大重要因素。看《伊丽莎白》的三个小时,坐在那里是不会觉得累的,因为随着剧情,你的神经始终会紧绷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来了。死神是剧中被虚构出来的角色,因为对伊丽莎白一见钟情,而常常出现在她的身边。死神的设置为整部剧添加了黑色与悬疑的色调。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死亡,让人觉得惊惧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起主角伊丽莎白的命运。编曲、编舞、舞美、服装、灯光,似乎剧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在为死神的到来做着准备。仔细听剧中的音乐,你会发现,每一首歌的开头前几个音都带着紧张诡异的气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死神的存在。死神的存在对全剧来说不是一种噱头,他的作用实实在在。具象化的死神角色,就为许多抽象概念提供了最直观的表达。每每伊丽莎白遭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死神就会出现在舞台。他代表了伊丽莎白性的态度,却是如此的不屑,甚至充满了质疑。卢凯尼,历史上最终杀害伊丽莎白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