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8/10/7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提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提纲
我国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渊源(P15)
新闻法制的两大类型(P15)
我国《宪法》第35条、22条、41条、51条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根据《宪法》规定,言论出版自由原则有哪些内涵?
沙利文案的概况和意义
1964年,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警察局长沙利文状告《纽约时报》,认为该报在警方平息小石城***时滥用武力的报道中损伤其名誉,并要求纽约时报赔偿50万美元。然而官司打到联邦法院后沙利文被裁定败诉。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
作为传媒史上的里程碑判例,沙利文案确立了国际通行的新准则,推动了半个世纪来的新闻发展。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二是实际恶意。这两点对于中国的媒体实践也同样重要。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消息源被严密控制,记者采访颇为不易,要求字字精确,等于禁止发声。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论坛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出现後,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民众出于恐慌心理和了解真相的需要,自行发布不实消息的情况增多,警方不问实际恶意和社会效果,动辄以“传播谣言”为名治罪,无疑妨碍了公民的***权利。我对此权利的呼吁,被人歪曲为“造谣自由”,这也是我的再一次解释。一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尽管美国强调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但是它同样强调公众人物需要让渡个人的部分隐私。作为警察局长,沙利文必须以公众人物的身份接受舆论监督,因为国民的知情权高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二是媒体报道在时间安排及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特殊性。联邦法院认为,只要媒体报道不构成“实际恶意”,而且对事实有过查证,那么,不论事实真相如何,这一切都不构成故意的恶意中伤。 
透过联邦法院的一纸判决,足见美国不遗余力地从制度上保障国民言论权利与舆论监督的良苦用心。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美国***的外延,由此得到扩展,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的意见”。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多年提倡“人民对政府的任何评论,都享有免责权”,得知此案判决结果后说:“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 
诽谤诉讼,不再是挟制媒体的政治利器,这极大地增强了媒体信心。判决文甚至把批评官员确立为公民的职责。“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沙利文案后,美国媒体在揭露政治真相的战场上,更加骁勇善战,
“持续报道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足称两大硕果,并为新闻记者赢得“无冕之王”的桂冠。
新闻传播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传媒与司法的对立统一关系
新闻侵权常见形式
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性文件及其制定者
浏览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特别P28、P31
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