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
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地方借助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
一、时代背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地方对科技的急切需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更兼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6元。石柱县意识到:“要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1997年,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就开始参与石柱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但这种短期、分散的“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学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同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学校决定调整原来的科技扶贫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学校决定调动全校科教资源
, 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县校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思考着共同的课题。
2003年10月,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石柱县开始合作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10年的合作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集聚优势,举全校之力,针对石柱资源特色和发展需求,长期、稳定、深入地开展科教合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县校共赢为目标,突出重点,着眼长远,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助推与文化引领并举,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石柱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
县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其做法和经验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被称为校地合作“石柱模式”。
二、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当前问题,注重关注长远发展
西南大学与石柱县的合作,不同于以往一般意义上的、仅仅局限于某个科技项目的简单合作,是一种高校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集聚优势,地方高效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精诚团结,双向互动,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合作机制不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发展与文化引领并举,长期、稳定、持久的全新的校地合作模式。
(一)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切入点,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石柱县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