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个人简介: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曾参加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中国房子/建造五人文献展、德中文化年“中国青年建筑师展”、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展览。主持设计的作品还被选送参加俄中文化年、及NAI中国当代建筑展等多个国际展览。
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参与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参加2008年汶川震灾后重建工作,并开发出利用震后废弃材料制作的“再生砖”。
部分已获荣誉:
个人经历:
他长久以来一直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系。”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的时间。”
1993年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刘家琨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那是1994年。
1995年,刘家琨又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刘家琨“玩”这种小型文化空间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如今,刘家琨接手的项目很多很杂,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型、商业型建筑。事实上,刘家琨并不忌讳和商业力量的合作,甚至非常欢迎。
个人经历:
何多苓工作室
主要作品: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胡慧姗纪念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叙事与技巧
"鹿野",字面意思为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因馆内藏品大部分是当地出土的佛教石刻而得名。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于四川省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 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地上野生杂树与竹林无规则的生长,与河流之间似乎形成了一道隔绝。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建筑师一开始就以高于草地的路径来脱离寻常的体验,沿着森林散布然后穿越它,使游客摆脱了喧闹的外界,进入建筑师所营造的宁谧,脱离尘嚣的气氛当中。
建筑师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以路径为逻辑营造了一个从开敞慢慢过渡到封闭的空间序列,将游客从尘世的喧嚣逐渐带入佛教的意境。
坡道由一片慈竹林升起,从两株麻柳树之池,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以浓密慢慢的树阴营造幽静的效果。
空间体验
为了从开敞自然过渡到封闭,营造完整的空间序列,建筑师使两层的中庭有一种室外空间的意味。
顶窗式采光效率高,室内照度均匀,整个房间的墙面都可以布置展品,不受采光口限制。
博物馆外壁上凸凹窄条模板留下的粗糙质感和层叠肌理让人联想起手工劳动的繁重,废墟,甚至时间的缓慢或者漫长。
成都阴天多,光照少,天空颜色偏灰。博物馆的清水混凝土中揉入了铁灰,使建筑的体量显得更青润一些。
粗糙的材质和简单的色调也使建筑物深刻的融入了周围农村的风格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