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教案13(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案13(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9/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案13(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课程授课教案 NO: 13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03机电331
03机电332
课题
5INUMERIK 810数控系统的故障诊断及维护
授课类型
讲授
课时数
教学
目的
重点
难点
教具
挂图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的运用
标准型数控系统(又称全功能数控系统)功能齐全,一方面表现在它们能适应不同的控制要求,有丰富的软件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通常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较高的智能化程度,能帮助使用者处理很多信息,使编程操作都变得简单;再就是系统的开放性,能通过通信功能与计算机网络互通信息。本章通过对SINUMERIK 810数控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阐述,说明该系统故障诊断及维护的特点和方法,这对其他数控系统的故障诊断及维护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系统组成及特点
SINUMERIK 810系统是西门子公司80年代推出的数控产品,按功能分有:8l0T, 810M,810G,810N。按型号有810(GAl),810(GA2),810(GA3)。即810 I、II、III型机。8l0系统为紧凑型连续轨迹数控装置,适用于低、中档功能的中小型机床,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可安装在机床的任何部位。
表1 810系统三种型号的差别
与SINUMERIK 810系统配套的有SIMATIC S5系列的PLC、SIMODRIVE 611A交流驱动装置,1FT5、1FT6伺服电动机和
lPH5、1PH6主轴电动机等。
SINUMERIK 810T数控系统简介
SINUMERIK 810T是车床专用数控系统,操作简单,性能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控车床。具有如下特点:
系统功能
1)9in单色显示器。
2)内装机床控制面板(轴选择开关、点动对刀、快速进给段主轴速度设定等)。
3)最多可控制6个轴(2个主轴,4个进给轴;或1个主轴,5个进给轴)。
4)内装可编程序控制器。
5)两个手轮接口可供选择:
6)可选不同脉冲量的编码器。
7)测量系统误差补偿o
8)丝扛螺距误差补偿。
9)反向间隙补偿。
10)***补偿功能o
11)工件保护功能。
12)自诊断功能。
13)和PC机通信的RS232C接口。
工艺特性
1)—44m/min。
2)进给量1um精度。
3)在自动和手动方式下编程,具有S、M、T、H等功能。
4)恒定的切削速度。
5)—40mm/r。
6)可等螺距或变螺距切削。
7)主轴最高转速可达16000r/mm。
8)齿轮换档时,主轴摆动。
PLC特点
810T带有内装式PLC可编程控制器,采用STEP 5编程语言,具有三种编程方式(梯形图、逻辑图和语句表),并可相互转换。
1)输入/输出点最多可扩展到384个。
2)可在PC机上进行PLC编程。
3)PLC程序最大可扩展至16K。
4)显示屏上可显示PLC的状态和报警信息。
5)在自动方式下,从PLC自动调用主程序和子程序。
操作和编程
1)可在操作面板上直接输入加工程序。
2)可在PC机上编辑加工程序,并可通过通信接口输入和输出加工程序

3)最大程序存储器容量可扩展至128K字节。
4)最多可存200个加工程序。
5)由于810是多通道结构,可在加工时,同时编程和进行程序的输入、输出。
6)具有蓝图编程功能、倒角和圆角自动插入、多点连接、
7)圆弧半径直接编程。
8)具有示教、录返功能。
9)在JOG方式下,同时使两个轴移动。
10)程序输入时采用图形引导。
11)调试加工程序时可采用图形模拟功能。
12)程序试运行。
13)插补后沿轮廓重复运动。
14)自动搜索程序段到中断点位置。
15)软件限位开关。
16)工作区域限制。
17)每个坐标轴可存储四个零点偏置。
18)顶置、设定参考点。
C编程具有参数功能,共有1000个R参数,可实现程序跳转、数据传送、数学及逻辑运算等功能。
20)轮廓编程和刀尖半径轨迹补偿。
21)车削专用循环、螺纹加工循环、切槽循环及测量循环。


系统构成
硬件结构
SINUMERIK 8l0系统的硬件结构紧凑,整机体积仅与—台14in电视机相当。图7—1为810系统背面外观图,正面可参阅绪论中的图0—1。图7—2为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7—1 SINUMERIK 810数控系统外观图(背面)
1一视频接口模块 2—CPU模块 3一接口模块
4一存储器模块 5--位置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