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doc

上传人:119060444 2018/10/11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忻州剪纸艺术概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忻州剪纸艺术概说
剪纸是以纸为原材料,运用镂空,剪刻等方法表现美好心愿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源远流长,传承久远。若要为剪纸寻根溯源,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在晋代,当时民间有正月初七过“人日”剪纸人,立春之时剪纸燕的风俗,蕴涵着深远的迎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唐宋时则很兴盛了,适用范围愈加广泛,杜甫“剪纸欲招魂”的诗句,描述的恰是剪纸在巫术活动方面的运用。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剪纸的装饰性体现的更为浓郁,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艺术。剪纸与民俗生活唇齿相依,漫长的历史变迁,剪纸承载着古老的民俗文化气息;丰富的民俗生活又给剪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这个层面上讲,剪纸艺术属于民俗文化,而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成为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体来说,我市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在这方面有造诣有成就的爱好者,近些年来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们悠久的历史相比,从创建先进文化的目标来讲,从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来说,差距还很大,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只有把剪纸艺术置身于民俗文化活动中考察,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地去研究,这样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当然,从我们来说,这项工作仅仅是一个起步。首先从收集整理资料开始,不要把这些已取得的成果资料使其自然消失。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是研究与实践的第一步工作。没有这一基础性工作,一切将无从谈起,本文就是这样一个尝试。忻州剪纸艺术特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和民俗文化的忻州剪纸,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遍及于14个县市。忻州剪纸多为剪刀剪法,也有使用刻刀的,还有剪刻兼用的。所用纸品,有红纸和染色宣纸两种,其中前者多用剪刀,宣纸多用大小不一的刻刀。其艺术特征可归纳如下几点:一风格粗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忻州地处黄土高原的晋西北地区,当地粗犷豪放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剪纸文化,从总体风格讲,具有质朴夸张、粗犷自然的山野风味。大块大面给人以朴实、壮美之感,与江南剪纸特有的纤秀相比,表现出一种北方黄土高原的独特风格。然而粗犷中不乏工细,质朴中又具情趣,细微处处处浸透着写意的艺术神韵。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线条粗犷有力,形象整体感强,装饰手法随意自然,浓墨中见淡彩,简练中表现出自然,夸张中抒写真情。展示出当地淳朴的艺术魅力。所表现的故事内容,生动活泼;生活情景,意味隽永;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物动物,栩栩如生;福禄寿喜,形神皆备。体现出忻州黄河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和的文化特色。二题材内容宽泛,而且与当地的节日****俗紧密关联,花样品种随时代变化创新。忻州市传统剪纸内容多为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民间趣事,自然风貌,民俗活动。如逢年过节贴窗花,男婚女嫁粘喜字。并构成了由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纸扎花、枕花、绣样等众多品种组成的有较高美学欣赏价值的剪纸艺术系列。数百年来,当地的民间艺人,能工巧手,以生活为依托,将剪刻的人物事象与当地民情风俗融为一体,运用谐音,理喻,象征、夸张等手法,以物喻意,托物寄情,创作出一系列寓意深邃的吉祥喜庆图案,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祈福辟邪的信仰崇拜和主宰自己命运的理想追求,表现出他们朴素的追求形神意美相一致的审美蕴意。最普及的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连年有鱼”、“双喜临门”等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体现出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美满,保佑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和求福向上的一种精神追求。剪纸的内容还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紧密关联。正月初一,家家都要挂春笺,贴窗花,庆贺丰收、家业兴旺;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要贴剪纸,热闹喜人;清明前一天,在黎明时分要在门上贴一对公鸡剪纸,以防灾辟邪;五寨县过去七月十五菜农以剪纸祭蔬菜,以免被草虫害;十月初一要用五色纸剪成寒衣,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结婚时,大门两边和陪送的嫁妆都要粘红艳艳的喜字,并将喜字与钱纹、瑞兽、花鸟等形象有机的组织一起,粘贴于居室的玻璃和墙壁的醒目处,来烘托渲染喜庆气氛。在保德一带生男孩后,要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则贴一对梅花剪纸,褙上黄纸贴于门上,一来为忌门,二来驱邪。就连寻常日子所用一些物品,如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剪纸成了乡间巧妇凭借想象、描绘装点、美化现实生活,寄托她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的一种有效手段。建国50多年来,我市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发展。从内容来说,所反映的大都是时代新生活。而且溶入了新剪纸法,进入了主题性、系列性创作,如李斌杰的《五百罗汉图》、《黄土风情》,并且内容更为广泛,有摔跤、五台山佛教、戏曲等多样反映本土特色文化的题材,如定襄三姐妹的《摔跤剪影》,《农民运动会》,辛爱英的《走西口》,《五哥放羊》.从表现手法来说,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