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笔墨备考复习.docx

格式:docx   大小:5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笔墨备考复习.docx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0/11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笔墨备考复习.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宣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与另一位大将王翦一起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地区(即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的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园、齐、健四德兼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宣州太守时,曾咏紫毫笔:“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宋代诗人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宣城笔工匠)海内称第一”。晋唐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曾为得到宣笔而写过“求笔帖”。近代国内外许多著名书画家如刘海粟、李苦禅、赵朴初、肖龙士、黄胄、范曾等使用宣笔,均留下了如意的作品。
徽墨
我国已有4700年的制墨历史。秦初为天然石黑,以竹挺点漆、研磨石炭为汁而书。西周始烧烟制墨。徽墨生产始于唐代末朝。那时,由于战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来到皖南山区。他们见黄山多松,新安江水清倒,是制墨的好地方,便定居歙州,重操墨业。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闻之十分赏识,并赐给“国姓”奖励。于是李延珪成了古今制墨家的宗师。到了宋代,形成了“徽人家户****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这一时期,黟县的张遇创制了油烟墨,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黄山的沈珪以古松烟杂用脂,漆渣烧之,得烟极黑,为漆烟。歙县的潘谷,新安的吴滋所造之墨,也风靡一时。公元1121元歙州更名徽州后,李墨及其它各家所制的墨,都统一称为“徽墨”了。现在,屯溪、歙县、绩溪的几家徽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生产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珪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墨”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兼并的成套集锦墨。
宣笔,源于秦、盛于唐,产于皖南泾县一带(泾县吏属宣城管辖),因地而得名,被历代誉为“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驰名中外。
泾县是宣笔的发祥地。它历经了历史文化风雨的洗礼和磨砺,以其“选料精湛、技艺独特”而折射出迷人的光环,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千金难求”的艺坛珍品传至今日。
宣笔毛料考察,笔头选用山羊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石獾毛、狸毛、牛耳毛、鸡戎毛、胎毛及多种动物胡须等经过手工精选并按规程严格操作精制而成,对材料收购的季节性、地域性、及原材料质量的要求都很高。笔杆选用
紫竹、斑竹、罗汉竹、苦竹、紫檀木、花梨木、红木、玉杆、瓷杆、景泰蓝杆等数十种材料制作,装璜雅致、美观大方,使人爱不释手。
制作一支上等的宣笔,需要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刻字、整杆、检验、贴标签中、包装等大大小小一百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会关系到产品的内质和外观。
正因为宣笔生产由于全部通过手工制作,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艺周期长(一般水盆工需要3年;修笔工、装套、刻字工需要2年),生产效率低,员工收入也相对较低,致使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艺,宣笔技工日趋减少,后继乏人。特别是宣笔生产的主要原料高档山头毛、兔毛、石獾毛、黄鼠狼尾毛、香狸毛、灰鼠尾毛等逐年减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