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6(岳麓版必修3).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6(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8/10/12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6(岳麓版必修3).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6(岳麓版必修 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 2 课 战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教材分析】: " 百家争鸣 " 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 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 个性形成的影响。:各家学说的阶级性。【总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 " 士 "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 士 " 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 " 学在官府 " 到" 学在民间 "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 " 诸子百家 " 。一、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 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 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 仁政 " 。 " 仁政 " 学说是对孔子 " 仁学 "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 " 仁学 " 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就是 " 仁政 " 。" 仁政 " 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 "仁政 " 在政治上提倡 " 以民为本 "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