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精选).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精选).doc

上传人:pangzhan335 2015/9/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精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什么是攻击性:
,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
,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五十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导致。所谓遗传,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
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冷漠型家长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育出攻击性的儿童。常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儿童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果得到所需物品或家长的夸奖,攻击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
。儿童喜欢模仿而且善于模仿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人物。经常看暴力影片的儿童,对残暴行为会觉得****以为常,而且他们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因为使用暴力而逃脱惩罚或者获得权力,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当的方式而去模仿。
: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早地发现和有效地控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