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神京屏翰,上谷古城.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神京屏翰,上谷古城.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0/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神京屏翰,上谷古城.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神京屏翰,上谷古城
宣化城,古名上谷郡, 是一个既古老又小巧的城市。说它古老,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汉, 经过历史多次演变, 至清康熙三十二
年( 1693 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
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
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说它小巧, 据资料记载,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 年),扩建宣府城,
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 12 公里。上世纪 70 年代,人们用这样的
顺口溜来形容宣化:“一条大街三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辆汽车
围城转,一个公园一窝猴。 ”城市小则小矣, “三座楼”可相当有名。
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第一座楼是拱极楼。宣化城垣基本成正方形,
城墙高 2 丈 8 尺,雉堞高 7 尺,通高 3 丈 5 尺。设七门,门上有城楼,
门外有瓮城和月城。现存的拱极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当
地人俗称南城门楼, 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布瓦式建筑, 外形很像天安门
城楼。拱极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 1403- 1424 年),两层通高 24
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古城墙连为一体,是宣化门户的象征。
据说,原来昌平门外还设有关城。城外挖有堑壕,设有吊桥,后
又增建角楼、悬楼,城防设施完备,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上世纪七十年代, 曾将城门券洞堵死, 画成了一副金光四射的红太阳
图像,城墙上写着巨大的横幅标语: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
像一个长袍马褂的老人搽了一张红脸蛋, 滑稽之余, 也真实反映了那
段历史。
第二座楼叫清远楼, 又名钟楼, 位于宣化市区南、 北大街的中心。
钟楼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 1482 年),是一座重檐多角歇山顶建
筑,楼通高 25 米,外观看似三层,内里实则两层。
整座楼体造型精巧别致,庄严秀丽,形式美观,素有“第二黄鹤
楼”之称。 钟楼的奇巧之处在于它的台基。 “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
门通衢。券洞内的铁轮车辙清晰可见, 印证着它五百年来的风雨沧桑。
一层楼内有明弘治七年立“宣府钟楼之记”碑和清乾隆二十年立
“重修清远楼记”碑各一幢。二层楼上有明嘉靖十八年( 1539 年)
铸铜钟一口,重万斤,古时司昏报晓,钟声可传 40 华里。
在清远楼北约 200 米处,是第三座楼。这座楼叫镇朔楼,又名鼓
楼,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 1440 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
通高 25 米,占地面积 1052 平方米。
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为报时之用。镇朔楼是宣化城内重要的标
志性建筑。 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的长  米,高  米的“神京屏翰”
巨匾,字体遒劲有力,与边框雕刻出姿态各异的龙纹浑然一体,是清
乾隆皇帝亲笔御书, 说明了宣化作为首都北京的屏障, 军事地位十分
重要。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有一件事轰动了宣化城。一
天傍晚的时候,一群燕子齐集在“神京屏翰”的匾前, 久久不肯离去,
而且越聚越多,黑乎乎的一片,竟然把匾给遮住了。人们被这奇异现
象惊呆了,正是下班时候,纷纷驻足观看,交通一度阻塞。于是,便
出来一些传言。有的说,皇上显灵了,御匾招来吉祥鸟。有的说,紫
燕云集, 预兆着古城必有大事发生。 善良的人们总是喜欢为古老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