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匠心与匠气
在词典中,匠除了作为名词的后缀表示有手艺的一类人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灵巧、巧妙,比如独具匠心;二是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恰好相反,我们称之为匠气。
最早认识工匠,是从小时候读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开始的。至今我还记得其中对刷子李的描述。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冯老虽然怀着钦佩的感情,绘声绘色地描写,但这也无非是一种匠气。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个阐述也无非是在说明,人是走心的,人类的意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性认识下进行的,人类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偏执于一些边边角角。
“油漆工用刷子作画,画匠用手作画,画家用思想作画”,这个说法就更明了了。油漆工只是一个会喘气的刷子,如今早已用喷涂机器人取代了,或者说如此枯燥无味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人来做。画匠能把原画描摹的一模一样,也无非是一台会喘气的复印机;即使是能一模一样地写生又如何?还不如举起镜头随手一拍。
早在北宋,苏轼就曾批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然有些偏颇,张择端还不至于沦为画匠的层次,《清明上河图》也绝不是仅仅是一副全景摄影,但这种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创作是需要思想的,因此中国画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西方的画更隐晦,但也会利用特定场景、神情等去营造一种氛围,使人一时说不清却也能感同身受,可谓独具匠心。
那么匠人做工时是否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呢?这还要从工匠的起源说起,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才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再看现代,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智能时代,工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剩下的只有争相炒作的工匠精神。由此看来,工匠做工,一直都是谋生手段而已,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工匠的创作都只是迎合受众的。画匠有着熟练的绘画技法,但他们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复前人或今人的技法,正如清代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到的“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也有一部分匠人,不甘于停留在手艺的较量上,通过思考与学习,开始真正产生造物的思维,向系统的创作方式相靠近,成为了设计师或艺术家的雏形。当然,拙劣的工匠连师傅的本事都未必全学会,自然不能继续改良创作,只能墨守成规;而也有一批能工巧匠在做工时动了脑子,使得各项技法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不断进步,但这也只是工艺层面的,挖掘不出任何文化内涵,依
然没有脱离匠气。
可是当今的工匠自己,或者鼓吹工匠精神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一方面认为自己用手做工的过程中是在倾注文化,这个文化就是追寻极致;另一方面,又不认同最接近极致的标准化机械生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谓的“工匠精神”也是伪概念,也不是所有的工匠都具备所谓的工匠精神。他们所标榜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业敬业”等信条是任何职业都该具备的,如果说有,也不过就是工匠的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叫工程师精神、业务员精神。
任何时代,都没有极尽推崇工匠的,“士农工商”就说明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