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沈家本刑事法律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沈家本刑事法律思想.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10/14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沈家本刑事法律思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法学专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沈家本刑事法律思想
学号: 10**********
姓名: 王洪英年级:10秋法专
专业:法学学校: 廊坊电大
目录
论文摘要…………………………………………………………………
一、刑罚人道化…………………………………………………………1
(一)改革刑罚弊端……………………………………………..….… 1
(二)禁止非法刑讯…………………………………………….…..….2
(三)减少死刑的罪名……………………..………………….……..…2
二、犯罪及刑罚法定刑....................................……………………….…...3
(一)反对比附援引断案……………………………………….….... 3
(二)禁止法律溯及既往…………………………………………...…... 4
三、罪行相适应…………………………………………………….…..5
(一)主张平等地适用刑法……………. …………………………..…6
(二)更改罪名和刑罚………………………………….….………..7
四、结语………………………………………………………………..8
参考文献……………………………………………………………..…9
论文摘要
沈家本认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他主持的刑法改革开启了中国刑法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刑法现代化的滥殇。沈家本的一系列新的法律观点和主张,他阐述的许多刑事法律思想不仅在当时对构建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具有直接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在今日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他首先主持修订刑律,制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专门的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大清新刑律》在形式上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纂方式,采用西方大陆法系的刑法典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规定了定罪量刑的一般原则,分则规定了各类犯罪及其处罚方法。《大清新刑律》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唯一内容,使中国刑法能够迅速与各国刑法典接轨,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典,实现了中国刑法体系的现代转型。沈家本刑法思想集中体现在该法典中。近年来,有关沈家本的研究很多,本人才疏学浅,只能试着研究沈家本的刑事法律思想,从中找出我国现代法制需要吸取的有益的经验以及其对于繁荣的现代化法学研究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家本刑法刑法改革刑事法律思想
浅析沈家本刑事法律思想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他本着“参考古今、博稽中外”,“折冲樽俎、模范列强”的宗旨进行了清末著名的法制改革。他的刑事法律思想非常广博,他通过修律、变革法律制度,对中国法学和刑事法律思想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一、刑罚人道化
沈家本刑罚思想是强调刑罚人道,而刑罚思想的核心是反对酷刑,沈家本从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批评封建刑罚的残酷性。他认为自由刑已有足够的惩罚强度,又可以让罪犯改过自新,又有利于消除过去的流弊。他提出的第一个修律建议就是删除律例内的重法。在制定《大清新刑律》时,沈家本全面采纳了以自由刑为主体的近代西方刑罚体系,使中国的刑罚制度从此走上了人道主义的道路。沈家本的刑罚人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革刑罚弊端
中国的传统法律在立法和司法上,素以严刑峻罚著称,肉刑残酷,死刑罪名繁多,国家的刑法更是侧重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淡漠个人的自由,将犯罪人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在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能公平合理地确定公民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分配比重,因而刑法根本谈不上对人权的保护。但现代国家的刑罚制度应当公正地确立罪行关系,真正体现无罪不罚,有罪必罚,罚当其罪,决不能夸大重刑对未然之犯罪的遏制之效和对已然之犯罪的矫正之能。

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家本与伍廷芳向清廷上《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奏请“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凡律内凌迟、斩枭各条俱改斩决,斩决各条俱改绞决,绞决俱改监候,入于秋审情实,斩候俱改绞候,与绞决人犯仍入于秋审,分别实缓。”《寄簃文存•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25页。
沈家本反对重刑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他以资产阶级轻刑主义来体现中国儒家的“仁政”思想,做了一定程度上改革封建残酷重刑的第一次尝试,这对中国法律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刺字乃古墨刑,汉之黥也。是封建统治者对一部分反抗其统治秩序的被压迫群众而规定的,作为终生侮辱、防范犯罪人的一种“罪恶”的印记。刺字制度不能有益于教化犯罪者,而只留下不德之名,不是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做法。刺字制度伤害的不只是犯罪者的身体,也在精神上给了犯罪者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