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中晚唐诗坛概貌
就诗歌的风格流派来说,中晚唐诗坛与盛唐诗坛一样丰富多彩,是百花争艳的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由于唐代国势的日趋衰落,气度较狭,没有盛唐那样恢宏博大;感情较多伤感衰飒,不似盛唐的昂扬奋发;艺术上则偏于琢炼,与盛唐的自然高妙异趣。
元、白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流派,在中唐占有显著地位,已如上章所述。不属于新乐府运动流派,而诗风也走平淡一路的,有刘禹锡、柳宗元等。刘禹锡(772—842),字梦德,洛阳人。晚年官太子宾客,人称刘宾客。前期与柳宗元交谊密切,二人并称“刘、柳”,后期多与白居易唱和,时称“刘、白”。他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思想上有朴素唯物论倾向,政治上参与了“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官,为同时被贬的“八司马”之一。他的诗一是富有斗争性,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讥讽执政,对政治上所受的摧抑表现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其次,他学易近人,充满民歌风调情致。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首写一个处于初恋中的少女的心理。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春水盛涨,江面平满,这时她听到自己钟情的人在江岸的歌声。大约那词意颇为含蓄难以捉摸,说他无情又似有情,说他有意又不甚分明,于是用民歌常用的双关语手法唱出自己的猜疑不定的心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晴”谐“情”。再次,刘禹锡又以咏史诗著称,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都颇为人传诵。《石头城》即《金陵五题》之一,石头城旧址在今南京市内清凉山,最早为楚国之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此后一直为东晋、南朝的都城。唐初这里为扬州治所,不久州治移于江都,石头城遂被废弃。六朝时,江水紧临城北山麓,城南则为秦淮河口。这首诗是抒写吊古感情。主要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的比较永恒的事物衬托人事的流逝消沉。笔笔所写都在前者,句句所寓之感都在后者。首句谓青山依然,次句谓潮水依然,三、四两句谓秦淮明月依然。一切自然景物依旧,只是人事迁移了。每句中一两个字给人以人事变迁的强烈暗示,首句中“国”曰“故国”,次句中“城”曰“空城”,“潮”归而曰“寂寞回”,三句“月”曰“旧时月”,四句月过女墙曰“还过”,无不给人以昔时曾伴繁华市,今日空依古城墟之感。诗人这样的写法使抒感含蓄深沉,而画面鲜明。至于诗人伤感的人事迁移的内容,诗中没有点清,留给诗者自己去品味。人们不难想到六朝的繁华终成过眼烟云,其中所含的深刻历史教训了。
柳宗元在思想与政治上与刘禹锡一致,也为“八司马”之一。他以文著称。其诗清幽隽峭,与他有坚定的政治操守而长期贬谪僻地有关,诗风与其山水游记相一致。
中唐艺术上明显异趣的两个诗派,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向平处浅处走的平易派,和以韩愈为代表的向深处险处走的险怪派。韩愈的诗追求创辟,是诗格的一大变化,。他以文为诗,驱驾气势,追求奇崛险怪,创大篇,用奇字,押险韵,别为一格
除了上述诗人流派外,中晚唐能自树一帜,成就卓越的诗人是李贺、杜牧、李商隐。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族望陇西,为唐宗室之后。家剧昌谷(在宜阳),后世也称他李昌谷。他才华横溢,十五岁左右已有诗名,也有雄心与追求,曾说:“少年心事当拿云。”但因父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犯讳,不能应进士考试,阻塞了科名道路,心境凄苦,“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