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8课辛亥革命.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课辛亥革命.doc

上传人:908566299 2013/5/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课辛亥革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同盟会的建立。。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一样,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一次爱国运动,它也是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他后来学医,通过实践,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
[板书]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教师讲述]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卒于1925年3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人。他的父亲孙达成,年轻时在澳门当鞋匠,后归家务农。哥哥孙眉,1871年到檀香山作雇工,后经营畜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
孙中山六岁起在家参加农业劳动,十岁进私塾读书。少年时非常向往太平天国洪、杨革命。1878年,随母亲到檀香山,住在哥哥家里,先后进英、美教会办的奥兰尼学校及奥阿厚书院读书,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883年返回家乡,目睹清吏***,深感不满,常加批评。因毁村庙偶像,为豪绅地主所不容,于同年冬往香港。1884年到1885年间,先入拔萃书室、后转移多利书院读书。
中法战争后,他打算“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于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后又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在此期间,先后结识了陆皓东、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志趣相投,经常聚谈,倡言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毕业,以行医为掩护,联络青年和会党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此时,孙中山还受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1894年,约陆皓东到天津,投书给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李鸿章对他的投书没有理睬。这使孙中山觉悟到上书言事的
“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孙中山开始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所作的第一个努力就是创建兴中会。
[板书]②兴中会的创建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从“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中体会当时的情景。然后掌握下列要素:时间、地点、革命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