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大理学家。 中国哲学界有人认为, 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因而被后人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其实,以治学为主的朱熹,也兼诗人,虽然
他并未有意作诗人, 存诗仍然多达 1200 余首, 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由于朱熹理学家身份的限
定,后人往往忽略其诗人身份。近代诗论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续编》中说:道学先生,惟
朱子诗最工。朱熹的诗风明洁,语言畅达,富孕理趣。其哲理渗透于情景相融的诗境中,耐
人寻味。如其《观书有感》 、《偶题三首》等,皆是极富理趣、脍炙人口的名作。
何谓理趣?清史震林《唐人试律说》中云:诗本性情,可以含理趣。趣者,生气与灵机
也。意指理趣在于读者观其境而悟其理,得会心之妙,感其生气与灵机。现代钱钟书《管锥
编》中解释理趣: 释氏所谓 lsquo; 非迹无以显本 rsquo; ,宋儒所谓 lsquo; 理不能离气 rsquo; ,
举明道之大纲以张谈艺之不同,则理趣是矣。纵上而言,理趣诗必须蕴哲理而有趣味,不离
物境与物象。理与物之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理在景物中,如盐溶于水而不见盐;二是心
之理适与物之理相凑泊成趣。
理趣诗的发展,与理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由陶文鹏、马东瑶执笔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宋代卷)》第六章第一节宋诗与理学, 涉及理学诗分类、 理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宋诗 lsquo;
理趣 rsquo; 特点的形成原因等一系列议题, 最后认为理学对诗歌的影响有二: 1. 重道轻文思
想阻碍文学发展; 2. 理学思想、理学观物态度与方式又促进宋诗理性精神和哲理趣味形成,
并丰富了文学审美风格平淡的内涵。
朱熹的理趣诗,是先有其治学体会,然后以大自然的观察、景物的变化来顿悟或印证其
心中之理, 简言之, 是心与境契, 理在景中。 诚如他自言: 只把作景物看亦可, 把作道理看,
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大抵看时,要胸次玲珑活络。南宋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朱熹的
诗音节从陶、韦、柳中来,而理趣过之,所以不可及。这种高境界的理趣诗,除朱熹之外,
之所以难觅。这与宋代禅学、理学的高度发达,以及朱子思辨能力的精密是分不开的。
朱熹诗中有一种空灵、清明的境界,亦可称之为禅境。如其《武夷棹歌》中的金鸡叫罢
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清空一气,富有禅机,应是
受到禅宗影响。在禅宗大师眼中,日月、河山、花草等皆可体现禅理而有禅趣。宋代以物悟
禅之风尤盛,仅一个祖师西来意,既有高僧会意为君山点破洞庭湖,也有人解释为:扬澜左
蠡,无风浪起。 (见宋僧普济辑《五灯会元》中华书局 1984 年版)朱熹早年好禅,曾禅关夜
扣手剥啄(《奉答景仁老兄赠别之句》 ),在禅学中得到会心之趣,诚如超然与道俱( 《久雨斋
居诵经》)、释志趣幽禅 (《夏日两首》 )。他在回答行夫所问时,也引用了释氏所云:一月普
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解释道理(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 18,中华书
局 1986 年版)。后来,他的理学吸收了不少禅学成分与悟禅的方法,自然而然影响其诗歌创
作。清人洪力行就看出了朱熹 《观书有感》 诗中有禅机: 先生自谓年四十一, 始悔顿悟之非,
退而专求之章句。此作犹是幼时读书所感也,命意高超,语句圆活,似带有禅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