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八年级历史上册 7----13 课知识点
第 7 课 戊戌变法
背景 :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 目的:变法图强, 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98 年 6 月~ 9 月,共 103 天,1898
年是旧历戊戌年, 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3.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等
4. 清朝皇帝:光绪帝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 维新派的活动: ⑴1895 年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直接原因、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
强学会的机关报③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6. 开始标志: 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7. 内容:政治上,改革政治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
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
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8. 结果: 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
变法失败。
9. 失败原因⑴主观: 维新派没有实权, 又不能发动群众, 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⑵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10. 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 8 课 辛亥革命
1.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2. 时间: 1911 年 10 月 10 日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
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3.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⑴ 1894 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⑵ 1905 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均地权 ”为纲领(后解释为三民
主义)指导革命,后成为孙中山指导革命的旗帜,从而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⑶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三民主
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⑷发动辛亥革命: 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取得胜利,
1911 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⑸建立中华民国: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 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
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注意: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
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剥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
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 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辛亥革命没有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 9 课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传入中国;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