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七篇:中医诊断学之舌诊
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松、腐霉、剥落等方面的改变。
1、薄、厚苔
【舌象特征】:通过舌苔可以见舌体,为薄苔,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舌体,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正邪正的盛衰。舌苔为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薄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是由胃气挟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无苔提示胃气将绝。
①初病在表,病情轻浅,未伤胃气,舌苔无明显变化,可见薄苔。
②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盛者,多提示胃肠内有邪盛,主病为在里,病情较重。
③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④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为燥苔;苔质粗糙,为糙苔。
【临床意义】舌苔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或病位在表。
①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寒、主湿,如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痰饮恋肺、肺失宣发等证。
②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大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滋润而干燥。或者因阳气为痰饮水湿等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即为津液失输布的征象。
③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症;舌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3、腻、腐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刮之不易脱落,为腻苔;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可擦拭,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者,为腐苔。
【临床意义】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①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是脾虚湿困,阻滞气机。
②舌苔腻而滑者,为痰湿内阻,阳气被遏。
③舌苔厚腻如积粉者,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
④舌苔厚而粘腻者,是脾胃湿浊之邪上泛所致。
⑤松苔是湿浊之邪渐解的征象。
⑥腐苔多见于胃气衰败。腐苔的形成,一般先为邪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于舌,但因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苔。
⑦霉苔提示气阴两虚,多见于重病或营养不良的小儿。
4、剥苔、类剥苔
【舌象特征】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为剥苔。舌苔剥落处仍有新生苔质颗粒,为类剥苔。临床上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花剥苔和镜剥苔。其中,镜剥苔乃舌面光滑如镜,是剥苔中最严重的一种。
【临床意义】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也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2、镜面舌多为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着,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色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3、舌苔部分剥落,为剥落处仍有腻苔或滑苔者,多为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4、剥苔的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气血亏损的程度有关。
5、先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