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地质工作事迹.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质工作事迹.doc

上传人:nnyoung 2018/10/18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质工作事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质工作事迹
何作霖,河北蠡县人,著名地质学家。192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丁西林。1938年,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1939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创建地质矿物学系并任系主任。1951年,兼任教务长。1952年,调任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自1933年,他开始研究白云鄂博矿石,发现两种稀土矿物,并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1958年,率中苏科考队查明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0%,其矿物组成超过150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绝对的“稀土大国”。
何作霖是著名的矿物学和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稀土矿的发现者、中国岩组学奠基人。何先生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治学严谨、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诲人不倦、要求以严的育人方法,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使何先生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的稀土之父,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研人才。
一发现稀土
早在1927年,丁道衡先生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自北京到新疆考察,在内蒙古草原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0年返回北京,带回很多标本进行室内研究。对采集回的铁矿石标本在室内观测研究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请矿物岩石专家何作霖先生作岩石矿物鉴定。丁道衡与何作霖是就读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同窗,而且深知何作霖是岩石组构研究、矿物光性研究和岩石矿物鉴定的行家里手,由他进行矿物元素的检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何先生通过检测矿石标本,断定除铁矿物、萤石、重晶石外,还发现了两种未知矿物。1934年,这两种位置矿物引起了何先生的极大关注。他在实验室将标本破碎后分离出微量矿物样品,用钠光灯照射,发现它们颜色不同,因此怀疑其中含有稀土。
随后,何先生用岩石偏光显微镜和费氏旋转台测定了这两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等等科学数据,并将它们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何先生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科研数据,判断这两种未知矿物的化学成分中应该含有稀土元素,只是需要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加以证明。何先生就向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请求援助,严先生把矿物标本送给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助手钟盛标进行光谱分析,经测定,光谱仪证实了何先生的推断,未知矿物是独居石和***碳钙锦矿,从此中国也有了稀土资源。后来探明,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总储量的80%,也只有稀土使中国在资源领域排名第一,为我国的高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科研巨擘
何作霖先生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创新精神。他能敏锐地捕捉住学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某一学科的开创者。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形式,它反应了岩石形成的时间、形成后的状况等,能给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何先生就率先抓住这一研究方向,发现了两种新的石英组构类型,最先研究了硅化木的生长组构,成为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
此外,何先生在岩石组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1938年,何先生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岩组研究最先进的X射线结晶学仪器。因为之前何先生改进的旋转台只能测量较大岩石的组构,对于细微岩石的组构无法